今天最重要的財經消息就是降息,銀行存款利率降低了。
國有大行最新掛牌利率如下:
活期降至0.05%(幾乎無收益了)
一年降至0.95%(跌破1%了)
三年降至1.25%
五年降至1.3%了
越來越低了
好消息是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 也降低了10個基點, 5年期以上LPR為3.5%,上月為3.6%。1年期LPR為3%,上月為3.1% ,房奴們的月供可以繼續少還一點。
說實話,降息一直拖到今天已經很不容易了,銀行也早就痛苦連天了。
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在2024年四季度創下1.52%的歷史低點后,25年一季度繼續下滑到1.43% 。
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2023年4月10日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凈息差的評分“警戒線”為1.8%(含) , 當凈息差低于警戒線,意味著銀行盈利水平可能受到較大影響,風險敞口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
現在降息,確實可以緩解銀行的息差窘境,但是還遠遠不夠。
等到美聯儲降息,我們也會繼續降息,這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我們可能越來越接近傳說中的0利率了。
和降息相比,最近的國債市場我確實有些看不懂。
1、中國的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今天1.6978%,相比較3月份1.89%的高點盡管下降了不少,但是最近持續在反彈。
2、 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1999年發行以來最高水平。
3、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反彈到4.46%, 30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一度突破5%。
相比較不斷下行的存款利率,現在買點國債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么高的利率,一定是不可持續的。
今天看到一個短視頻, 2023年德國勞動年齡人口(15 - 64歲)人均工作時長約為1036小時,人均每周工作時長僅接近20小時 ,法國是35小時,英國是36小時,意大利36小時,荷蘭32小時,比利時 在2022年就成為第一個立法規定每周工作四天的歐洲國家 ,反正沒有一個國家超過40小時。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日本就業者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36.6小時 ,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日本就業者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36.6小時 。
那么中國呢?
2025年3月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市企業員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8.5小時 ;ILO預測2025年中國人平均每周工作44.8小時,涵蓋全職、兼職和自雇工人;2024年11月Statista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員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8.9小時;2024年Clockify數據顯示全職員工年均工作2397小時,折合每周46.1小時 。
像我這種做上班+自媒體的,工作日每天工作時間輕松超過12小時,個別時間能到15小時。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歐洲國家工作時間短,富裕,福利好呢?
我覺得無非是:
第一、歐洲人聰明,同樣的時間可以完成更有價值的工作。
第二、歐洲人有資源稟賦,從事的是經濟金字塔結構中利潤最豐厚的環節。
第三、寅吃卯糧,打腫臉充胖子。
那么中國人真的笨嗎?如果中國在汽車、芯片、高端制造、化工等領域突破,歐美人靠什么賺錢?寅吃卯糧可持續嗎?
美國的經濟問題現在最重要,最急迫的就是美債了,必須控制規模, 降低美債利率,緩解利息支出。
手段包括加征關稅、削減財政支出、與美債投資者溝通利息和本金安排、倒逼美聯儲降息等等。但川普上臺后的幾個月來看,收效并不理想,關稅阻力大,削減財政開支阻力也大,美聯儲也并沒有很快降息。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也不知道。如果解決不了,美國經濟最終會走到三高 (高通脹,高利率,高工資),擠壓企業盈利導致經濟冷卻,最終三高在經濟走弱和股市走弱的格局中緩解。
美國敢不敢放賴皮直接不認債呢?應該不敢吧,那美國國家信用直接就崩了。
這就是我始終認為現在美股不值得重倉,但是美債可以適當配置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