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烏戰場公開了一種新的“大殺器”。
是啥呢?
是一種射程500公里的小型巡航導彈,把烏軍打得哇哇叫。
按照傳統,烏軍都會盡量搜集俄軍的武器殘骸進行分析。這種新式導彈也未能“免俗”。
可烏軍拆開一看,竟然發現這種導彈用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竟然是一家我國民企的產品。
巧的是,美國一家軍工新貴也推出了一種新式巡飛彈,而該彈用的發動機居然是同款!
如今,俄羅斯正在被美國制裁,美國死盯著我國對俄羅斯軍用裝備的支援,同時,還嚴防死守我國制造的產品滲透到美國軍工。
可就在這種“天羅地網”之下,怎么會出現俄、美導彈的發動機同時使用同款“中國制造”的情況?
而在這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更深層次的問題呢?
“快遞包裹”
先說說俄羅斯這導彈是怎么回事。
這種新型導彈的型號為S8000,代號叫“快遞包裹”,另外還有翻譯成“郵件”或者是“飄帶”的。
這種導彈體積不算大,全長在5米左右,翼展1.2米,射程是500公里,速度大約是每小時650公里。彈上裝有GPS全球定位信號接收器,抗干擾能力挺好,戰斗部裝藥為115公斤。
這導彈的威力雖然比不上KH101那樣的重型巡航導彈,但用來攻擊坦克、裝甲車、火炮這樣的戰術目標挺好使,保證一發入魂。
另外,這導彈的適裝性非常強,用不著大型載具,由重型無人機和武裝直升機就能發射,用無人機搭載時,待命時間長達24小時,在戰場上空可以做到“隨叫隨炸”,非常方便。
今年5月,梅德韋杰夫視察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靶場時,S8000進行了公開展示,但實際上,在去年的阿瓦迪夫卡戰役,這導彈已經投入使用,并以靈活的走位,巧妙地避開了烏軍的防空火力,在3分鐘內就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按照老傳統,烏軍對S8000的殘骸進行了認真分析,并有了驚人的發現。
那么,他們都發現啥了呢?
烏軍47機步旅的專家發現S8000居然是用大量民用產品攢出來的。其中,鋰電池是日本產的,GPS芯片是歐洲的,發動機則是我國一家民企生產的,具體型號為SW800Pro。
據烏軍估算,S8000的成本只有30萬美元左右,與其他俄軍的“大殺器”導彈相比,簡直是白菜價,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對此,烏軍表示十分震驚和無比絕望。
那么,這就奇怪了,俄羅斯現在不是正在被制裁嗎?那我國生產的發動機怎么會用在俄羅斯的導彈上呢?
其實吧,這也沒什么新鮮的。
本來,我國這家企業生產的發動機就是民品,主要用在民用無人機上,而且不在禁止出口的清單之列。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發動機居然在“某寶”有售,價格只有12萬人民幣左右,折合大概18000美元。綜合S8000的作戰能力,該發動機的性價比簡直是“炸裂”。
但對于這種情況,美國、西方和烏克蘭都沒話說,畢竟,我國沒向俄羅斯出口用于軍事用途的產品。
而且,烏克蘭的專家在2023年時曾經對58件俄羅斯武器的殘骸進行過研究,發現這些武器的配件是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155家公司,其中,67%的部件來自美國,7%來自日本,7%來自德國。
更絕的是,俄羅斯大名鼎鼎的“口徑”巡航導彈里用的電子零部件全是西方產的。
所以,美國和西方一直污蔑我國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純屬是胡說八道。以西方資本家的德行,S8000用的SW800Pro發動機還不知道是他們中的哪位倒給俄羅斯的。
不過,通過S8000,西方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連我國普通的民用發動機都能給俄羅斯導彈插上無敵的翅膀,那我國要是真出口軍用級別的,烏克蘭早就被俄羅斯打崩了,根本耗不到今天。
要說無巧不成書,就在烏克蘭研究S8000的時候,眼尖的網友發現美國“馬赫工業”給美國軍方新開發的巡飛彈用的居然是S8000的同款發動機!
那么,這神奇的發動機又是怎么打入美國內部的呢?
“戰略打擊”
美國這個搞國防產業的公司叫馬赫工業,一度是硅谷資本圈追捧的大熱門。也是紅杉資本在美國投資的第一家搞國防的初創公司。
既然要搞國防,那必須得和國防部搞好關系。馬赫工業的創始人叫桑頓,對于搞公關特別在行。他在公司總部掛了一個巨大的倒計時器,顯示的是啥呢?
顯示的是臺海戰爭爆發時間的倒計時。
看看,這行為藝術多上道兒,就問五角大樓對這么懂事兒的公司能不青睞嗎?
不過,美國資本圈最大的問題就是嘴皮子好使,善于搞面子工程的,一般干事都不太靠譜。
最開始,桑頓給馬赫工業拉來大筆投資的噱頭是“革命性”的氫動力技術。結果,在研發過程中,事故就一直沒斷。最后,這個噱頭實在是玩不動了。
但公司要活下去,就得趕快畫出新的大餅才行。
怎么辦?
桑頓眼珠一轉,又想出來一個僅用14個星期就能搞定的、能垂直起飛的巡飛彈項目,就是那種自帶動力,能漫天轉悠的大號炸彈,代號為“戰略打擊”。
在大餅畫出來之后,桑頓怎么也得拿出點實際東西才行。可放眼已經“空心化”的美國,基本沒有公司能在短時間內搞定巡飛彈用的小型渦噴發動機。
怎么辦?
當然有辦法,那就是找萬能的中國供應商。
這一回,硅谷的大明星~馬赫工業終于按時搞定了“戰略打擊”。于是,公司最新的宣傳片不但高調展示了制造這款新型武器的整個過程,還顯示這款武器得到了美國陸軍的青睞,號稱將為連級作戰部隊帶來顛覆性的作戰方式。
然而,眼尖的網友赫然從宣傳片中發現,這款導彈在研發過程中,渦噴發動機居然和S8000是同款,沒錯,就是 SW800pro。
如此一來,馬赫工業也遭到了“戰略打擊”,并讓外界對美國制造是大跌眼鏡。
美國國防部在最近幾年推出了好幾個針對軍工初創企業的投資項目,扶植金額還不小,希望能再搞出來幾個新的軍工復合體。可問題是,連馬赫工業這樣的明星企業都公然“造假”,那其他公司到底有多少水份,也真是讓人懷疑。
除了這個問題,馬赫工業還帶出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對于我國向美國出口的民用航空小型渦噴發動機和活塞發動機,俄烏沖突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
2021年時,美國從我國進口的民用小型航空發動機還不到100臺,進口的用途主要是搞航模。而俄烏沖突在2022年爆發后,美國每年從我國進口的小型航空發動機數量直接躍升到1800臺以上。
尤其是在2022年8月,一家注冊在上海的貿易公司,一次就向美國出口了4600臺航空用活塞發動機。
英國也是一樣,從我國進口的小型航空發動機數量從2021年之前的每年10幾臺,直接飆升至600多臺。
而通過海關數據的查詢,美國、英國從我國進口的這些發動機,最終的報關地卻是俄羅斯或者是烏克蘭。
由此可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俄烏沖突中,是一直在“賊喊捉賊”。還是那句話,對于這些資本家,利潤足夠多的時候,他們連絞死自己的繩子都能賣。
不過,這一系列奇葩事件不但揭示出西方國家的虛偽,更揭露出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
尷尬
如今,美國把我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對手,并加以遏制,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美國為了擺脫在供應鏈上對我國的依賴,重振國內的制造業,一直大搞“友岸外包”,也就是拉著盟國,建立一條把我國排除在外的工業供應鏈體系。
這個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已經形成巨大“空心化”的美國工業根本沒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去中國化”的“宏偉大業”,就算是最積極響應美國政府號召的軍工行業,很多大企業現在仍然在大批采購我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2024年10月,五角大樓發布了第一份“國防工業戰略”的年度規劃,試圖讓日本、韓國這些盟友能幫忙扶植一下美國國內已經日漸頹勢的軍工產業。但是,日本、韓國最大的問題是政壇不穩,而兩國政府的更替對美國的計劃影響極大。
美國智庫都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制造業規模是美國的3倍,除非美國能想出來更加天才的方案,否則,根本沒法和我國競爭。
去年3年,美國海軍部部長跑到日本和韓國轉了一圈,所到之處,他都要強調一下希望日本和韓國能投資美國那些已經躺平的造船廠。但事實是,我國的造船能力已經占據了全球的60%,美國就算把日本、韓國和自己綁在一塊兒,也跟不上我國的發展。
同時,美軍的主站裝備,無論是航母、飛機,還是坦克、導彈,無一不高度依賴我國生產的材料和零部件。客觀來講,我國才是五角大樓關鍵技術的最大承包商,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英國、日本、德國那些美國的盟友。
美國軍工巨頭~雷神公司的CEO都承認,雷神根本離不開中國制造,因為其生產的武器要依賴我國的上千家供應商。
據美國國防部統計,我國對美國的關鍵礦產禁令,已經影響了美軍所有武器的制造,涵蓋了1000多種武器系統,超過20000個零部件,而這背后將近13000條供應鏈中,有87%要依賴我國的供應商。
看到美國人自己承認的事實,就能明白特朗普為什么在關稅戰中對我國認慫。
回到前文中提到的SW800Pro發動機,雖然它只是一款普通的工業品,但在它背后卻彰顯出我國制造業的強大。而要對抗美國的霸權,強大的制造業正是我們最大的底氣所在。
素材來源:
觀察者網丨美學者:中國工業制造規模是美國三倍,不跟盟友合作,美國難與中國競爭
觀察者網丨美媒炒作:面對現實吧,美國已把軍事供應鏈外包給了中國
金融界丨高調展示的“美國雄心”,竟是中國制造
參考消息丨“這批俄軍武器樣本中,67%的外國部件來自美國”
中國青年網丨俄媒:俄羅斯在前線部署多款“獨門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