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 | 文 全球芯片行業最近幾年的變化,可能都沒有像這個月以來這么集中過。
5月19日,黃仁勛在中國臺灣地區Computex 2025的主題演講結束后的訪談里,罕見地談到了AI擴散規則、芯片出口管制等問題。黃仁勛表示,AI擴散規則限制其他國家使用美國技術,這個目標從一開始就錯了。美國應該加速向全球推廣美國技術,否則一切都為時已晚。
就在幾天前的5月13日,美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撤銷本應該在5月15日生效的《AI擴散規則》,這一規則由拜登政府簽署。但與此同時,BIS卻發布了一系列加強全球半導體出口管制的新措施,其中包括一系列極為嚴苛的華為昇騰芯片禁令以及針對中國的AI芯片使用封鎖。
一面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日新月異,另一面是基礎設施芯片的嚴防死守,再疊加不日之前美國舉行的針對硅谷AI公司領袖的國會山聽證會,不難發現,對中國AI產業的恐懼和提防,已經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核心戰略所在。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企業也確實動作頻繁。除了華為鴻蒙的一系列動作之外,小米也宣布重新開啟塵封已久的芯片制造計劃,且從現在外界披露的芯片性能來看,小米玄戒O1似乎有值得期待之處。再加上DeepSeek打破AI算力魔咒、BAT等一眾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AI大模型屢屢登頂技術測評榜單,中國AI產業的進化速度并不算慢。
到了今天的這個階段,芯片行業的戰略意義,已經和2018年特朗普1.0時代完全不一樣了。如果彼時芯片更多還是全球化貿易的重要標的,那么到了今天AI事關全球化未來的情況下,克里斯·米勒所謂芯片戰爭2.0版本,其實正在發生。
5月19日,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Computex2025開幕演講中宣布,英偉達將聯合臺積電、富士康在中國臺灣建立AI超級計算機。作為本輪人工智能的“賣鏟人”,黃仁勛的價值就如同近期以來英偉達的股價一樣節節攀升。
毫無疑問,全球芯片行業正站在歷史性的轉折點上。從美國的出口管制升級到中國企業的密集突破,再到英偉達的產業鏈布局,5月這一連串事件或許是更大變革的序幕。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如何才能跑贏這場考驗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沿技術競賽?
全世界越演越烈的“技術主權論”和其底層滋生的科技民族主義,已經在破壞正常的商業生態。正在面臨艱難選擇的,不只是中國的華為、小米和BAT們,還包括硅谷的科技巨頭們。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相比中國企業對AI芯片的渴望,后者同樣或者更加渴望中國龐大的交易場景、數據和市場。
從技術的角度看,DeepSeek通過開源打破AI競賽比分、甚至一舉打破算力壟斷,我們就此可以發現,只有開源的生態和開放的系統,才是技術創新發生的唯一源泉。封鎖所導致的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當技術標準出現區域壁壘時,AI大模型訓練所需的全球數據流動可能被迫割裂,這無論對哪一方來說,都不是好事。
歷史的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封鎖來維持技術優勢的策略,最終都會催生出更強大的替代力量。改變這一切的唯一道路,需要重新回到波普爾提出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哲學思辨當中——我們應當相信開放的力量,相信開放生態終究會是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迸發的源泉。
對于中國而言,突破路徑在于將市場規模優勢轉化為技術的開放生態優勢。在這一時刻,相比自主創新,我們當前更加需要的是為開放鼓與呼。因為對于人工智能技術革命來說,只有更加開放的生態,才可能最終贏得未來。
當地緣競速取代摩爾定律成為全球芯片行業更底層的影響因子時,這一產業正在面臨的真正抉擇是:繼續走向技術民族主義的深淵,還是重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創新共同體。
說到底,當我們站在芯片與人工智能發展的新十字路口,如今相比所謂的“AI競賽”“芯片戰爭”,我們更需要追問的是:在AI教父辛頓關于人工智能未來可能會取代人類的悲觀預言中,今天的我們,到底是在為何而戰?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