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沒有人會懷疑,在這顆星球上,綜合軍事實力位列前三甲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也正因如此,中美俄三國被戲稱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善人”中的“上三常”。而既然都是有著世界級軍事大國實力和地位的玩家,就必然都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能在極大程度上、甚至是100%地自行解決部隊對各類裝備的需求。于是今天不妨來聊一個有趣的話題,在開發思路、技術路線和性能側重點等方面,都有著濃厚的“個人色彩”的中美俄三國武器裝備中,各自都有哪些堪稱固執的“獨門怪癖”吧,以及這種“雷打不動的堅持”究竟是怎么來的。
中美俄被戲稱為上三常
一、堅持“步兵戰車能打坦克”的俄羅斯。
先來說說俄羅斯,其繼承了蘇聯的大半衣缽,而冷戰時期的蘇聯陸軍曾被世人滿懷敬意和畏懼地稱為“鋼鐵洪流”。在宛如無堅不摧的蘇軍“鋼鐵洪流”中,步兵戰車的數量和所發揮的作用,絲毫不亞于主戰坦克。于是,在蘇俄步兵戰車的發展之路上,一個與其他國家同類型產物均有所不同,可謂是風格極其鮮明的一點就在于,蘇俄步兵戰車把反裝甲、特別是反坦克作戰的重要性,提到了同對抗輕型裝甲目標和無防護目標等任務基本一致的高度。用冷戰時期的蘇聯步兵戰車研發單位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一款步兵戰車不能打坦克,那它壓根就不該被造出來”。
BMP-1是人類首款步兵戰車
確實,在人類首款專用步兵戰車,即1964年定型的蘇制BMP-1這里,其搭載的73毫米口徑的2A28低壓滑膛炮所發射的PG-15V破甲彈,可擊穿厚度400毫米的均質裝甲。設置在炮管上方的9M14反坦克導彈,亦具備400~450毫米的破甲厚度。在上世紀60年代,這都是代表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反裝甲作戰能力。
法國AMX-10P步兵戰車
與之相比,被認為是西方第一代步兵戰車的西德“黃鼠狼”和法國AMX-10P,則均選擇了更適合打擊輕型裝甲目標和無防護目標,但明顯難以打擊坦克等重裝甲目標的小口徑機炮。至于說二者的反坦克導彈,也并非像BMP-1那樣擁有固定的專用發射架,而是要在發射時由乘員先從車內取出并架好,然后再把導彈發射裝置放到發射架上,最后完成發射。
英國“武士”步兵戰車
至于說隨后誕生于西方主要軍事強國之一的英國之手的“武士”步兵戰車,其甚至并未預留安裝反坦克導彈發射架或發射器的位置,主武器就是1門30毫米口徑機炮。顯然,這些都說明,大多數西方國家并不強制要求步兵戰車具備較強的對抗坦克的能力,畢竟二者從功能定位到性能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
蘇制第二代步兵戰車BMP-2
而雖說到了蘇制第二代步兵戰車BMP-2這里,其主炮也隨大流式地換為了30毫米口徑機炮。但通過在炮塔上設置比9M14更先進的9M113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架,BMP-2并未出現反坦克作戰效能下滑的問題,依然是一款將反坦克作戰和其他作戰性能劃等號的裝備,且這一習慣一直被俄羅斯保留至今,如今俄軍現役的數款步兵戰車,均十分注重對反坦克導彈的運用。
二戰初期的蘇聯損失了海量的坦克
至于說為何蘇俄系步兵戰車都這么注重“打坦克”的能力,其實并不難懂,那就是衛國戰爭初期和中期,蘇聯陸軍曾一度陷入“極其缺乏坦克和反裝甲戰力”的艱難處境。在摧枯拉朽的納粹德軍“閃電戰”攻勢下,蘇聯于戰爭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坦克這樣的技術類重裝備的損失量更是不計其數。而在工業產能完成戰略轉移和徹底鋪開之前,幸虧美國和英國等國沒少向蘇聯援助坦克,否則在1942年中期之時,蘇軍很可能就會面臨可用坦克數量嚴重不足的危險。沒有坦克,還如何去對抗德軍的進攻鋒芒呢?
BMP-3步兵戰車
可以說,正是因經歷過當年刻骨銘心的兇險戰況,才讓蘇俄工程師們無比注重步兵戰車的反坦克作戰能力,這是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工程師們難以體會到的滋味。
二、“即便沒用也不拆戰斗機航炮”的美國。
說起美國軍隊,自然離不開耳熟能詳的制空權,將美國軍隊形容為“離開制空權后就不會打仗”,固然有幾分夸張,但實際情況也算是大差不差。在爭奪制空權的最主要裝備,即戰斗機這里,美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對航炮的無條件保留”。
當年的埃塞俄比亞飛行員們
即便人類空戰史上的最后一場動用航炮的戰斗,還是發生于26年前的“非洲之角空戰”,也就是埃塞俄比亞空軍的俄制蘇-27戰斗機,在與厄立特里亞的俄制米格-29戰斗機的空戰中,以航炮擊落對手。但即便在那場空戰結束后的20多年間,再未出現哪怕一場需要用上航炮的空戰,以至于中國的國產五代機殲-20大膽地取消了航炮,美國也依然堅持保留了這一傳統的槍炮類空戰武器。其中自然也是大有緣由,那就是越南戰爭初期留下的痛……
越軍戰機擊落美軍戰機的作品
回想上世紀50~60年代,隨著射程遠且精度高的空空導彈類武器的逐步興起,世界范圍內很快就興起了“航炮無用論”的觀點。首次論調影響的美國空軍,也“時髦”地搭上這班車,取消了數款現役戰斗機的航炮。然而,當美國一頭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特別是在“滾雷行動”中對上使用蘇系米格戰斗機的越南空軍后,很快就被打臉了。
當時的多款美軍戰斗機均未安裝航炮
早年間的空空導彈和機載火控系統的可靠性不高,命中率低到感人,再加上米格系列戰斗機普遍身形小巧且機動靈活,很容易就會貼近執行轟炸任務的美軍戰斗轟炸機和攻擊機。此時,負責護航的美軍戰斗機就要與越軍戰機展開纏斗,而在導彈命中率極低的情況下,打光導彈卻未能擊落對手的美軍戰斗機,將瞬間面臨“沒有可用的機載武器”這一麻煩。
殲-20已取消航炮
相比之下,越軍的蘇系米格戰斗機倒是均保留了航炮,這使得它們得以對打光導彈的美軍戰斗機展開單方面攻擊。吃到了血淋淋的戰場教訓后,美國空軍趕緊又把看似早已過時的航炮給“請”了回來。而時至今日,雖說航炮在空戰中的作用真的已經是微乎其微,畢竟空戰的交戰距離呈逐步拉大之勢,殲-20更是從一開始就放棄安裝航炮,但美國空軍恐很難有所動搖。航炮這種武器,大概還會在美軍戰斗機的身上存在很長一段時期。
三、“對艦用主炮的防空作戰能力要求極高”的中國。
說起具備研制現代大口徑艦用主炮能力的國家,基本就只有3個,即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中俄均選擇了130毫米口徑,美國則走在127毫米口徑之路上。雖然中國和美國的大口徑艦用主炮,均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但二者在一個主要性能方面,卻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那就是射速。
國產130毫米口徑主炮射擊
055型萬噸大驅搭載的H/PJ-45型130毫米口徑艦用主炮,最大射速可達40發/分,而美軍巡洋艦和驅逐艦普遍搭載的MK-45型127毫米口徑艦用主炮,最大射速則不到20發/分,這使得二者在單位時間內的火力投射量,有著巨大的鴻溝。可能有人會說,這說明中國海軍更加注重主炮的對陸打擊效能,畢竟我們有著實打實的兩棲作戰需求,即潛在的收臺之戰。不過,這么說也并不全面,更大的原因在于,中國海軍對主炮防空能力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一個堪稱極致的水平。
射速慢得多的MK-45
我們知道,自建軍到本世紀初期,中國海軍主戰艦艇普遍缺乏完善的防空能力,別說是區域防空能力了,就連像樣的點防空能力都不太夠看,這與國內在艦對空導彈和雷達系統等領域,曾長期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有關。受此影響,人民海軍很重視提高傳統的槍炮類武器的防空能力。哪怕在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大行其道的時代,槍炮類武器的防空作戰效能早已嚴重下滑,但有那么一點防空手段,總比在來襲敵機和導彈面前“裸奔”要強得多,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中國海軍取得南沙海戰大捷
一個讓無數中國人倍感遺憾的戰例,就是爆發于1988年3月14日的南沙海戰,又稱3·14海戰或赤瓜礁海戰。在那場戰斗中,中國海軍以僅1人負傷的代價,成功擊沉3艘越軍艦艇,取得了一場大勝。然而,這卻也是一場不夠完美的勝利。由于當時的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戰力有限,難以在交戰海域上空長期巡邏和作戰,且戰斗機性能也不如同時期的越南空軍,再加上海軍主戰艦艇普遍缺乏像樣的防空能力,故在海戰結束后,人民海軍艦艇編隊緊急離開交戰海域并返航,未能徹底收復所有的南沙島礁。
海軍長期缺乏強大的防空戰力
而在那個缺乏海上防空能力的年代,為了提升槍炮類武器的對空作戰效能,特別是射程最遠的主炮的對空作戰能力,中國海軍就對主炮的射速和單位時間內的炮彈投射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力爭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上擊落或驅散來襲空中目標。如今,雖然國產“中華神盾”系統和各類艦對空導彈的性能均已穩居全球前列,但我們仍未放松對主炮防空能力的追求,76毫米口徑、100毫米口徑和130毫米口徑,這些艦用主炮的射速始終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標,始終沒有改變。
看起來,“上三常”各自的堅持和固執絕不會輕易改變。各位還知道哪些呢?不妨來聊一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