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度慘敗的空戰已經過去一個多星期,社媒上各種文章的分析也指出了PL-15E導彈和J-10C戰斗機配合ZDK-03預警機的共享數據鏈是巴基斯坦取勝的關鍵。只有極少數人注意到,印巴空戰發生的同時,印度準備向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突擊的陣風戰斗機群數據鏈被干擾,通信全部中斷,整個編隊各自為戰,成為信息孤島!
在這個關鍵時刻,是巴方神秘電子干擾設備出手了,精準的切斷突擊編隊的通信,但是到底是誰出手呢?當時印度空軍編隊超低空飛行,地面干擾設備是沒用的,巴空軍又沒有電子戰飛機,當時懷疑是有第三方國家的電子戰飛機加入了戰斗。隨著事件的繼續披露,印度空軍的A50I預警機才是突破口,因為這架預警機的費爾康預警系統是當年中國和以色列聯合研制的。
印巴空戰:神秘的電子干擾是從哪里來的?
5月7日的印巴空戰,印度空軍作戰準備是相當充分的,因為是印方發起的突襲行動,因此他們有的是時間準備并提前布置好一切,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有一次行動讓印軍全面評估風險的,可以說這是印軍的一次試探,巴基斯坦上鉤了,提前暴露了實力;印軍根據這次試探獲取到的信息做了提前部署,只是讓印度空軍沒料到的是巴空軍有更強大的殺手锏在等著印度空軍!
巴軍提前暴露實力:印軍針對性部署
4月29日深夜,印度空軍第17中隊 “金箭”(Golden Arrows)的四架陣風戰斗機從印度北部的安巴拉空軍基地(Ambala AFS)起飛了,此次行動的目的是針對不久后將對克什米爾巴控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前期偵察,比如巴軍雷達站的位置、各地防空導彈,使用第17中隊的陣風戰斗機是印度空軍最先進的戰斗機在克什米爾巴控區橫沖直撞,看看巴軍到底有多慌張。
4架陣風戰機掛著電子戰吊艙,起飛后組成了編隊沿著印巴邊境線附近的印度一側超低空巡邏,收集巴方雷達開機以及附近防空導彈的警戒雷達電電磁信息,在30日凌晨時分,就在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準備返航之際,駕駛艙內突然響起了尖利的鎖定警報聲,印度空軍飛行員納悶了,怎么沒警告就被鎖定了?此時還在印度境內,并沒有多想便直接返回了。
陣風戰機有一套“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被在機身周圍多個位置都有相控陣單元布置的干擾系統,針對雷達的鎖定發射干擾電磁波束,連北約演習時F-22都無法鎖定,所以法國人對這套系統相當有信心,印度購買了之后自然是吹牛吹到天上了。但是這次竟然被鎖定了,而且還不知道被誰鎖定,嚇出了陣風戰斗機飛行員一身冷汗。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針對克什米爾巴控區重點目標打擊的“Sindoor 行動”迫在眉睫,印度軍方對陣風戰機的遭遇作出了針對性部署,當天參戰總共72架飛機,沿著印巴國境線從北到南分成四個作戰集群,分別是突擊群,掩護群,保障群,佯動動群總計72架飛 機,超低空飛行、利用數量優勢分散PAF的防空力量,去報突擊群一擊即中,完成既定打擊任務。
重點突破方向在克什米爾方向,安巴拉空軍基地能飛的陣風戰機全部部署在這里,在預警機A50I的指揮下,SU-39MKI和米格-29戰斗機掩護配合,形成局部優勢。使用巡航導彈等遠程打擊武器,目的不是與巴空軍空戰,也不準備深入巴境內,主要打擊克什米爾“恐怖組織”,巴軍反擊的防空系統、雷達站,以及巴軍反擊后的機場與其他重點目標等。印度空軍戰略目標非常清晰,這點還是可圈可點的。
關鍵時候印軍數據鏈斷了,神秘的電子干擾是從哪來的?
凌晨一點二十分左右,陣風戰機先行發射暴風陰影導彈后正在警戒,突然陣風駕駛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屏(MFD)上失去了機隊位置的蹤影。在無線電靜默狀態下,戰斗機戰場態勢除了光電感知設備外,電磁頻譜方面的信息都是和預警機之間的數據鏈提供的戰場態勢感知。
這表示后方預警機與突襲集群之間的數據鏈中斷了,戰場上出現了強大的電子干擾,此時的戰斗機駕駛艙內,GPS、北斗與格羅納斯和IRNSS(印度國產的GPS增強)定位信息,無線電導航信息全部丟失,除了綠瑩瑩的顯示屏和戰斗機姿態感知,速度以及慣性導航數據等自身傳感器外,印度空軍飛行員連方向感都沒了。
驚慌失措的印度空軍飛行員在SSB(單邊帶電臺)上用明語呼叫編隊戰機,但最終毫無回音,短短幾分鐘之后,突擊集群已經損失了五架作戰飛機,包括一架米格-29、一架蘇-30MKI,兩架陣風和一架大型無人機(還有一架損失的陣風在另一個作戰集群)。
很明顯在印巴邊境附近有一架執行任務的大型電子干擾飛機,因為在超低空模式下,巴軍地面干擾時無法干擾地平線下飛行的戰斗機通信的(因為地球曲率影響),但是4月9日在介紹作戰過程的巴空軍副參謀長奧朗則布少將沒有說明,連A50I和作戰集群之間的數據鏈都中斷,可見其干擾功率之大!
除了數據鏈中斷外還有鋪天蓋地的假目標,可以想象的是A50I預警機戰場態勢感知以及作戰任務分配操作員人員的瀑布汗了。一般而言,一架預警機內的最高指揮官至少是少將以上,在得到報告數據鏈中斷后的震驚是可想而知的。巴空軍也沒有如此先進的電子干擾飛機,這個來源就成謎了,真有第三國的專業高新電子干擾機也參戰了嗎?
答案是肯定沒有!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巴基斯坦有如此強大的干擾設備呢?答案可能更加狗血,因為印度的A50I預警機就是當年中國和以色列聯合研制的,費爾康的透波雷達罩和部分T/R組件都是中國制造的,你說這印度人咋就這么眼瞎呢,買到了中國和以色列一起制造的費爾康系統!
印度人也不想想, 指揮空戰的預警機, 是當年中國和以色列聯合研制的
印度空軍的預警機有三款,分別是有卡-31艦載預警直升機(俄羅斯進口)、Netra預警機(國產)、A50I預警機(俄羅斯的飛機+以色列的預警系統),其中在克什米爾方向的是A50I預警機,2004年3月份,印度空軍以11億美元的總價從以色列購買了三架A50I預警機,使用的是俄羅斯的伊爾-76機體,以色列的費爾康AEW雷達系統。
費爾康AEW雷達系統:印度也敢買?
最早費爾康系統是中國向以色列訂購的,但最終為什么又到了印度人手里呢?這中間有一段相當曲折的經歷,包含了以色列草紙一般的契約精神,還有中國人自強不息的預警機研發過程!從KJ-2000到后續發展出的高新機以及KJ-200、ZDK-03和KJ-500以及KJ-600。還真得感謝下以色列當年撕毀的合同,要不然中國人的預警機還沒這么快搞定。
中國之所以動了預警機的心思,完全是因為看到海灣戰爭中美國E-3A、E-2C發揮了相當關鍵的作用。每天都有四五架預警機在空中24小時執勤,平均每天指揮2240架次飛機,海灣戰爭中被擊落的39架飛機中有37架由預警機指揮的戰果。海灣戰爭一結束,很多國家都在謀求裝備預警機,中國也不例外,急于裝備預警機。
當時國內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外購,空軍急于快速解決問題,另一種是研發,時任第38研究所所長的王小謨極力建議自主研發,同步研制樣機,后來證明王小謨的建議無比正確,因為外購與以色列的合作研發遭到了無情的背叛!
1996年,中以通過多次談判后終于達成費爾康預警機方案,使用俄羅斯購買的伊爾-76運輸機,加上以色列研發的費爾康AEW雷達和預警系統,預付款1.9億美元用于預警機研發。王小謨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再次極力主張承擔預警機研發的部分工作,并且是越多越好。
早期費爾康預警機
當時國內有很多人都有不同意見,為什么中國給了錢還要出力?以色列也是覺得這中國人就是個大撒幣,出了錢還給人打工,到哪去找那么好的免費勞動力?因此通過談判后,中國拿到了大型雷達罩的以及部分T/R組件外殼的研發生產工作。
雙方從購買變成了合作研發,那中方就大大方方的拿到了很多預警機研發配套資料,雷達罩要配合波束電磁波頻譜特征等,還有更重要的T/R組件,這是預警機天線的核心組件,是發射與接收(T/R就是發射和接收的縮寫)關鍵元件,外殼自然需要核心頻譜信息,很自然中方就掌握了大量預警機的資料。
2000年7月,就在中以預警機研發工作接近尾聲之際,美國出手了,美國政府以使用了美國技術為由,給予了以色列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于無奈以色列向中國政府提出終止合同,最終以色列退回了中國預付款1.9億美元外加1.6億美元的賠償,總計3.5億美元。
中以改裝后的效果
很難確定不是美以一起給中國下套,在成功的前夜被美國叫停,目的就是阻止中國獲得預警機,并讓中國白白浪費將近10年時間。所幸王小謨院士有先見之明,國內同步樣機的研發也完成了80%的工作量,就在以色列終止合同后的一年多后,也就是2003年11月KJ-2000完成了首飛。
中以合作研制但以色列撕毀了合同的費爾康預警機最終被印度看上了,2001年印度就成了中國退出后的費爾康項目接盤俠,連改都不用改,因為印度使用的模式和中國一模一樣,也是用俄羅斯的伊爾-76作為載機,2004年印以談妥方案,11億美元3架預警機,以色列以1.5億美元的賠償換取了11億美元的利益,怎么算都是暴利!
你說中國掌握了印度A50I核心技術后會不會搞事呢?答案是不知道,但是J-10C有一款電子戰吊艙,就掛機翼下,并不是很大,用這玩意兒作為編隊作戰電子干擾的補充還是能湊合用的。但是用它來干擾預警機的數據鏈就太小兒科了。不過問題來了,要是掌握了A50I預警機關鍵資料呢?會不會來一個量身定做的干擾系統?當然這是猜測了,種花家只是覺得這個可能性極大。
印度的A50I
印度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有兩個可能,如果從軟件層面能解決還是比較簡單的,加個補丁解決掉就可以。但如果是硬件層面難度就有點大了,印度得送回以色列去改造以排除這個缺陷,甚至可能是無法解決,可能涉及面太大,甚至需要推倒重來。
雷達技術:中國已經超越全球兩代以上
在KJ-2000突破以后,中國在預警機研發上漸入佳境,之后中國在吃透了相控陣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空警-200,ZDK-03(出口給巴基斯坦)、空警-500以及空警-600(艦載預警機)。預警機從零開始到現在全系列,大概也就十幾年時間。
預警機最關鍵的技術就是雷達,從雷達發明以來,已經迭代到了第七第八代,相控陣體制發展最為成功的還是美國海軍的提康級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那個宙斯盾全球聞名,但早期的相控陣都是無源相控陣,到后來是空管有源相控陣和砷化鎵有源相控陣。
中國的雷達起步晚,一度非常落后!但跨越式發展非常快,直接跨越了無源技術、真空管技術,來到了改進型的砷化鎵T/R組件,相控陣體制中T/R單元極端關鍵,集發射/接收于一體,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單元,即使雷達損壞T/R只剩下一片都能工作,只是距離會下降。
砷化鎵的T/R單元的最大功率在十幾瓦左右,多少個單元的T/R組件就能算出多少功率,也就可以測算出大致預警距離。后來中國在氮化鎵技術上突破,單個T/R單元功率很輕松就做到了100多瓦,是砷化鎵的8~10倍以上。
雷達模式也從有源相控陣模式到了數陣列模式,這個要比普通的有緣相控陣性能更先進。最近幾年還搞出了共形陣,也就是未來的預警機的T/R組件可以直接貼在機體表面使用,不影響飛機的氣動外形。
美國則卡在了氮化鎵技術上,導致美國的雷達技術落后中國兩代了!當然美國不只是氮化鎵的技術不太過關,而且鎵材料也被中國控制,因為鎵是一種稀散金屬,沒有單獨的鎵礦,通常只存在于鋁土礦中,并且非常稀散,需要有極其龐大的電解鋁冶煉產業才能生產出大量鎵,全球90%的鎵產量控制在中國手中。
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大概需要15~30千克鎵,除了驅逐艦外,所有使用相控陣雷達的武器裝備都需要鎵,美國每年要消耗50~70噸鎵,2024年全球鎵產量大概在400多噸,目前中國已經嚴格管制鎵的出口,你說美國瘋不瘋?
另一個更讓美國崩潰的玩法是中國的PL-15E空空導彈的一次性主動有源相控陣導引頭用的是氮化鎵T/R單元,而其他國家連砷化鎵用起來都哇哇叫,這種奢侈就是導致PL-15E的末段鎖定時功率極大,相控陣體制的多波束干擾非常困難,這個也是陣風被鎖定后“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毫無作用的主要原因。
法國人一直以F-22對付不了陣風的“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沾沾自喜,但是法國人卻忽略了F-22的雷達不過只是砷化鎵有緣相控陣雷達而已,氮化鎵的T/R是砷化鎵的8~10倍,所以被燒穿功率的電磁波鎖定,陣風的“Spectra綜合電子戰系統”卵用都沒有,這叫做大力出奇跡。
在氮化鎵技術的加持下,中國的各型相控陣雷達用戶,比如預警機,驅逐艦的相控陣雷達等發展都突飛猛進!同時在相控陣雷達體制后的共享數據鏈技術(輕松實現A射B導,當然這這是一個方面的用法而已)、電磁兼容技術等也是同步發展,各種專業的電子戰飛機,電子戰吊艙等層出不窮,目前中國在雷達與電子戰技術上,超越美國2代的說法一點都不過分,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見的話,請去短視頻平臺上看看815是怎么虐美國演習編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