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條消息說 “5 類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單”,咱每天刷牙都要用的東西,要是真有致癌風險可太揪心了。不過仔細查了查國家藥監局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發現這里面有不少謠言和誤解。
一、根本沒有官方 “致癌牙膏黑名單”!但這5 類成分確實要留意
好多短視頻說 “衛健委公布致癌牙膏名單”,其實是斷章取義!國家藥監局從未發布過“致癌牙膏黑名單”,但確實有 5 類成分因安全性爭議被重點監管,咱得心里有數:
1. 三氯生:很多宣稱“消炎殺菌”的牙膏會加三氯生,它能抑制口腔細菌,但長期高劑量接觸可能會干擾激素平衡、損傷肝臟。我國規定其含量不得超過 0.3%,且必須在成分表明確標注。
2. 甲醛釋放體:如DMDM 乙內酰脲、咪唑烷基脲等,為了延長保質期、增強抑菌效果,部分牙膏會添加這些成分,但這些物質會緩慢釋放甲醛。雖然符合國家標準的微量甲醛對人體無害,但長期使用可能刺激口腔黏膜,敏感人群容易出現潰瘍、紅腫。
3. 微塑料顆粒:不少主打“去漬美白”的牙膏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微塑料顆粒,用來摩擦牙齒表面。但這些顆??赡?strong>劃傷牙釉質,更嚴重的是會隨吞咽進入消化系統。
4. 高濃度氟化物:防蛀有用,但過量危險!氟化物能預防齲齒,但兒童牙膏氟含量超過0.11%、成人牙膏超過0.15% 就屬于“高氟”。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牙齒變黃、出現斑點,過量攝入還會損傷腎臟。
5. “高顏值牙膏”,合成色素:像亮藍、日落黃等合成色素,會讓牙膏呈現鮮艷顏色,但部分色素在高溫或酸性環境下可能生成致癌物。長期使用含色素的牙膏,還可能增加口腔黏膜負擔。
二、這3類“網紅牙膏”最容易踩坑!別被噱頭騙了
1. “醫用級消炎牙膏”
某些網紅品牌宣稱“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結果被藥監局查出非法添加氯己定。這種成分屬于藥用抑菌劑,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長期濫用會破壞口腔菌群平衡,反而導致更嚴重的炎癥。
2. “天然植物牙膏”
很多主打“天然”“草本”的牙膏,成分表前幾位仍是月桂醇硫酸酯鈉(SLS)、水合硅石等合成清潔劑,“金銀花提取物”“薄荷精油”等含量微乎其微,價格卻翻了好幾倍,妥妥的“智商稅”。
3. “速效美白牙膏”
為了追求“3 天美白”效果,這類牙膏可能會添加碳酸鈣、氧化鋁等高硬度摩擦劑,雖然能快速磨掉牙漬,但也會加速牙釉質磨損,導致牙齒敏感。
說了哪些牙膏不能選,那牙膏應該怎么選呢?
三、牙膏到底該怎么選?教你 3 個原則
1. 成分表越簡單越好
抗菌成分選“西吡氯銨”。
摩擦劑選“水合硅石”,顆粒細膩,保護牙釉質,適合大多數人。
兒童牙膏必選“含氟但低濃度”:認準“氟含量 0.05%-0.11%”,并讓孩子刷牙后吐干凈,別吞食。
2. 功能選擇“基礎款”就夠了
3. 購買渠道和保質期很重要,這 2 點別忽視
①:優先選正規商超、品牌旗艦店的產品,別信朋友圈賣的“進口神藥牙膏”,很多未經過海關質檢,成分不明。
②:牙膏開封后建議 3 個月內用完,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容易滋生細菌,即便成分安全,過期使用也可能引發口腔問題。
網上說“用錯牙膏等于慢性自殺”,這純屬制造焦慮!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表示:符合國家標準的牙膏都是安全的,正常使用不會致癌。
四、最后說句大實話:致癌風險沒那么夸張,但這些細節必須注意
1. 別長期只用一種牙膏
口腔細菌容易對單一抑菌成分產生耐藥性,建議每 3 個月換一次品牌或類型,讓口腔環境保持平衡。
2. 刷牙別太使勁,時間別太短
比起牙膏成分,刷牙方式更重要!用軟毛牙刷、畫圈式刷牙,每次刷 2 分鐘以上,才能有效清潔牙齒,減少牙菌斑堆積。
3. 這些情況別靠牙膏硬扛,趕緊看醫生!
刷牙時頻繁出血、牙齦紅腫超過1周;
口腔內出現長期不愈合的潰瘍、白斑;
牙齒突然敏感,喝冷水都酸痛。
這些可能是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甚至癌癥的信號,靠“消炎牙膏”根本解決不了,必須及時就醫。
選對牙膏不難,別被謠言帶偏了
咱普通人沒必要過度焦慮,但也不能掉以輕心,花 1 分鐘看眼成分表,就能避開大部分的坑。咱們一起擦亮眼睛,別為智商稅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