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下午5點,安亭鎮新源社區居委會突然響起電話鈴聲,74歲居民葉雪娟的聲音斷斷續續從聽筒里傳來:“我心臟難受……手腳發麻……可能是心梗……”接到電話后,社區工作人員立即響應,從現場陪護到送醫急救全程接力,用專業與溫情搭建起“生命綠色通道”,最終讓老人轉危為安。
“老人在物業樓下!陳潔,你先過去陪著!萬梓淵,去小區門口引導救護車!許時炎,聯系家屬!”新源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志燕的指令清晰有力。“您放松些,我們都在!”現場,社區工作人員不斷輕聲安慰老人。
社區工作者和老人家屬交流病情
救護車呼嘯而至,劉志燕帶著陳潔、萬梓淵一同跟車前往醫院。急診室走廊里,萬梓淵抱著病歷本一路小跑著繳費、送檢;陳潔半蹲著身子,一直陪伴老人。經初步診斷,老人患有急性心梗,需立即手術。晚上7點,家屬胡國昌匆匆趕到醫院,看到守在妻子身邊的社區工作者,他紅著眼眶連連致謝:“我老伴總說社區是‘第二個家’,這次你們又成了她的‘定心丸’,真的謝謝你們!”
據了解,當天,老人先自行撥打了120,之后又撥通了居委電話。這通電話的背后,是社區長期關懷積累的信任——平日里,社區工作人員常上門探望幫忙,“有事兒找社工”早已成了她心底的安全感來源,即便在病痛煎熬中,她仍本能地向這個“第二個家”求助。
如今,葉雪娟已出院。住院期間,社區工作人員輪流前往醫院探望,協助家屬辦理手續、陪護聊天。經了解,葉雪娟的家中常年離不開她——老伴患腦梗行動不便,兒子因病需要24小時看護,一日三餐、洗衣喂藥全靠她一人張羅。發病前一晚,她已感到胸悶,卻仍強撐著為兒子做好晚飯,直到次日下午再也站不穩才打電話求助。劉志燕得知情況后,在病床前輕輕握住老人的手:“出院后,有需要可以申請老人餐,能直接送到家,長護險申請我們全程幫您跟進。”老人眼眶濕潤,反復呢喃:“謝謝你們!”
劉志燕表示,會協調志愿者定期上門協助照料老人家庭,“希望通過這些日常化的關懷,讓居民能相信社區不是‘遇事才找’的地方,而是隨時能靠的溫暖后盾”。
通訊員:蔣一超
編輯: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