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把被告工地的入口堵住了,工人留守在被告的工地造成“窩工”,被告無法繼續建設,施工現場陷入僵局。幾十噸鋼材在日曬雨淋中漸漸銹蝕,成堆的水泥因雨水浸泡而結塊硬化,本應繁忙的工地一片死寂,只剩下風吹過廢墟般的沙沙聲。而每一天的拖延,都讓損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直到駱法官的出現,讓這個“爛尾”的工程重新煥發生機。
千萬元項目陷糾紛
政企多方受牽動
2022年12月,原告廣東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與被告廣東某化工涂料有限公司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承建年產6萬噸合成樹脂等項目的廠房建設。然而,因工程款支付爭議、地質條件與勘測報告不符等問題,雙方矛盾激化,原告起訴索賠工程款及損失共計近613萬元。雙方的糾紛導致項目全面停滯,價值4500萬元的工程淪為“爛尾”,嚴重影響當地招商引資政策項目推進,引發市縣兩級政府高度關注。
30余次的通話
多個休息日的斡旋
訴訟過程中,雙方對工程量和預期損失爭議巨大,每天的經濟損失數以萬計,雙方對立情緒加劇,賬目爭議復雜,司法鑒定費用高,耗時長,糾紛陷入“拉鋸戰”。為早日化解矛盾,讓工程重新運作,駱法官主動對現場進行了多次勘察,反復聽取雙方訴求,積極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從企業長遠發展和合作共贏的角度出發,尋求利益平衡點。經過了超過10個小時不少于30次的電話調解溝通和現場交流,雙方態度有所緩和,調解金額從613萬元變為450萬元變為370萬元變為315萬元,但雙方仍因部分費用約35萬再度發生分歧,雙方互不信任,誰都無法讓步,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雙贏方案破困局
營商環境再優化
面對再次陷入“僵局”的案件,法院領導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要求。為了盡快解決這次糾紛,駱法官 再次翻閱案卷,細致梳理爭議焦點,并告知雙方如無法達成調解,需要額外支出的金額將遠高于雙方爭議的35萬元,這不僅影響到工程整體進度,還會使雙方當事人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隨后,駱法官聯合工業園區管委會多次介入調解,向雙方釋明利弊,找準雙方利益契合點,為雙方“量身定做”了一份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
最終,雙方同意解除原施工合同,為消除原告的顧慮,被告還愿意提供擔保物作為分期付款的擔保。2024年9月9日,雙方以310萬元達成和解協議。至2025年3月,雙方已按調解協議將義務履行完畢,這個原本“爛尾”的工程得以重啟,兩間企業的“困局”得以圓滿化解。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每一起涉企案件的妥善處理都是司法推動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今后,郁南法院將繼續發揮司法保障護航作用,圍繞“公正與效率”全力做好司法審判工作,努力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證云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供稿:郁南法院
編排、一審:葉佩琳
二審:朱峰立
三審:李秋海
云浮市中級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