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級刊物《中國鄉村振興》雜志“駐村故事”專欄刊發了柳南區人民法院駐村第一書記潘秋宇的駐村故事。這位“90后”法官發揮自身特長,在桐村成立 “小潘工作室”,積極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為村民提供專業法律服務;同時謀發展、抓產業,盤活村集體經濟,推動桐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他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力量,展現了柳南法院駐村法官用心為民、實干擔當的風采。
村里來了個“法官書記”
桐村風景美如畫
“以前我們總認為法官都是板著臉、好嚴肅的。沒想到小潘法官很隨和很熱情,辦法又多,幫我解決了很多問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桐村村民韋明亮對來自柳南區法院的駐村第一書記潘秋宇贊不絕口。
2023年4月,“90后”法官潘秋宇來到桐村后,就開始積極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引進龍頭企業、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村規民約,給村民帶來了改變和希望,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憧憬。
這個法官書記善斷案、解民憂
“廖叔,先喝口水,不要沖動,把人家拖欠你工資的情況和我詳細講一下,我幫你想辦法。”“建議以后我們村里的合同、協議,由專業人員審核把關后再簽字,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駐村以來,潘秋宇利用自身特長,經常為村“兩委”及村民遇到的法律糾紛提供意見和建議。
潘秋宇在與村民的接觸中發現,鄉親們雖具備守法意識,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法律知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原因,當個人利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比如,在簽訂合同時,不懂得如何增加規避風險的內容,不會利用法律法規來保障自身權益;有些村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首先考慮尋求法律幫助,經常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因而常常引起矛盾糾紛,甚至還會造成嚴重后果。
為了讓鄉親們在村里也能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能夠利用法律武器高效便捷地化解“煩心事”,2023年11月,在柳南區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潘秋宇在村里成立了集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功能于一體的桐村法治工作室——“小潘工作室”。
“小潘工作室”成立后,村里的不少糾紛都能在第一時間迎刃而解。
村里的特困供養戶廖生(化名)去世后,因沒有配偶和子女,其大哥與其二哥的兒子因廖生留下的一處房產繼承問題產生糾紛,叔侄倆甚至因此事擺出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
潘秋宇得知此事后,分別到兩家進行走訪,同時向左鄰右舍、知情人了解相關情況,最后約他們到工作室進行座談調解。潘秋宇向他們宣講相關法律規定,解讀類似案例,同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雙方血濃于水的關系出發,引導他們珍惜、愛護和經營好這種關系,最終雙方同意共同繼承遺產,叔侄倆的矛盾也就此化解。
像這樣第一時間介入村民“家務事”的情況,“小潘工作室”經常碰到。在潘秋宇看來,情法并用是化解基層矛盾的有效方法。
除了參與鄉村治理,“小潘工作室”也為村里的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為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商談、合同草擬、風險評估、項目回款等流程提供“全天候”的法律咨詢。
截至2024年12月,“小潘工作室”為群眾提供專業司法服務6次,糾紛調解8次,指導村集體簽訂合同2份(次),開展法律宣傳6次。同時,“小潘工作室”指導村“兩委”完善了村規民約,逐步增強了村民法律意識,基本實現了綜治工作“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這個法官書記謀發展、懂生產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抓住產業。”潘秋宇說。
桐村早年曾嘗試發展食用菌產業,但因技術人員匱乏、產品單一、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后續發展資金不足等原因,產業未形成有效規模,導致產量、品質極不穩定,就連村干部也逐漸對該產業失去信心和動力,種植大棚一度處于半閑置狀態,村集體收入慘淡。
面對困境,潘秋宇和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一起探尋破題之法。
大家一致認為,想要盤活食用菌產業,必須引進一家“靠譜”的龍頭企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銷售渠道方面的幫助。為此,潘秋宇走訪了10多家相關企業,并邀請企業負責人到村里實地考察,同時召開座談會介紹村“兩委”可提供的相關服務和優惠條件,最終成功吸引了一家在蔬菜種植方面有實力的企業入駐。
桐村駐村第一書記潘秋宇(左)正在向村民了解村內特色產業的發展情況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再次因產品單一導致經營失敗,桐村決定將食用菌大棚項目轉型為集食用菌與蔬菜種植于一體的多元化大棚,并大幅擴大種植面積,提升農業生產競爭力和生產效益。
經過不懈努力,如今村內食用菌大棚及周邊蔬菜種植面積從3畝擴大到了92畝,種植產業規模化發展初現雛形。2024年,桐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27萬元,同比增長34.41%。
成功幫助村集體盤活食用菌大棚的實踐,給了潘秋宇信心。自此之后,潘秋宇與村“兩委”干部集中精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又先后引進了螺螄粉、酸筍生產企業,不斷完善村內的產業結構,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在多家企業入駐的同時,桐村村干部們的服務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一家企業負責人在閑談時表示,剛進駐時,因與當地群眾不熟悉,很難招到合適的工人,對生產進度產生了一定影響。聽聞此事后,潘秋宇發動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隊員,通過入戶面對面宣傳、村屯微信群宣傳等多渠道發布相關就業信息,成功為螺螄粉生產企業招到了工人。這一方法還促成了7名村民與酸筍生產企業簽訂了供銷合作協議。
這個法官書記接地氣、知民情
“粽子好不好吃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要綁得緊,這樣煮熟后糯米才不會散、吃起來口感才好。另外,綁的時候要綁活結,吃的時候才方便。”潘秋宇和志愿者們一邊包著粽子,一邊互相分享心得,大家有說有笑。這是潘秋宇駐村后,組織村民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活動的場景。
駐村以后,潘秋宇對桐村的第一印象就是村里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年輕人常年在外務工,家中老人留守鄉村。這些留守老人孤獨寂寞,缺少情感支撐。潘秋宇利用“我們的節日”活動契機,和志愿者們將煮好的粽子,分別送到村里的老黨員、留守老人家中,還幫助老人與在外的家人進行視頻通話,贏得了村民的贊許。
“我家就我一個人,都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吃過粽子了,小潘法官送來的粽子好好吃的,真的感謝他!”村民韋志權說。
某日暴雨,潘秋宇在巡查中發現,村民譚運強家的玻璃窗意外脫落,已經年邁的譚運強無法自行安裝,眼看房子即將“泡水”,譚運強急得腦門上直冒汗。潘秋宇和工作隊隊員及時趕到,幫譚運強把窗戶修好,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小潘法官雖然年紀不大,但心很細,有他在,我們這些在外地打工的再也不用擔心家里的老人了。”譚運強的女兒說。
一老一小是潘秋宇駐村工作中重點關注的群體。在日常走訪中,潘秋宇發現村小學部分設施陳舊,沒有圖書室和課外圖書,老師講課沒有輔助教具、孩子課后缺少輔導閱讀書籍和體育用品,教學質量受到一定影響。潘秋宇聯系了相關愛心企業,先后組織了2場捐贈、1次慰問活動,為村小學籌集了價值2萬余元的辦公設備、教具、圖書等物資。他還自費買來了書架,為學校設置了圖書角,看著孩子們課后有了新籃球、用上了新球拍,潘秋宇心里有著滿滿的成就感。
產業興旺了,村容村貌美了,鄰里和諧了……談起村里的這些變化,桐村黨支部書記周杰滿臉笑容。他說,小潘書記為村里帶來了新的風貌,現在“有困難找小潘”成了大家的口頭語。
信息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 柳南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柳南法院
編輯:李炫葵
校對:成彥彥
責編:黃麟茜
審核:陳泰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