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5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戈壁灘上的小城“新”事》的報道。
在柴達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中,一座因青藏公路而興的城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在風沙中慢慢生長。從原來“濃油重鹽”的化工重鎮,到如今新能源、新農業、新文旅交織的活力之城,格爾木正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奮力前行。光伏板鋪就“藍色海洋”,鹽堿地上崛起“枸杞綠洲”,昆侖山腳下文化秘境,讓這座戈壁小城正譜寫出一幅彩色發展圖景。
這是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三峽能源青豫直流二期一百兆瓦光熱工程。新華社發(杜笑微攝)
“新能源”帶來經濟新動力
從格爾木市出發,沿著109國道一路向東,沒多遠就能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光伏板。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讓這里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是清潔能源開發。
格爾木市地勢平坦開闊,年平均日照小時數為3096.3小時,而且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完善的電網支撐,是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越來越多的能源公司看中這些優勢,選擇來格爾木發展光伏、光熱等新能源產業。
在戈壁深處的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三峽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熱工程的熔鹽儲能塔直插天際。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青海青豫直流光熱工程項目經理蔣軍勝介紹,作為國際領先的塔式聚光發電技術示范工程,這個項目配置12小時熔鹽儲能系統,可實現全天候穩定供電。項目年發電量預計達2.271億千瓦時,可滿足18.93萬戶家庭清潔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63萬噸,相當于人工造林18.86萬畝。
2月26日,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電源項目——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開工。這個裝機規模達1924萬千瓦的超級工程,建成后每年通過“青桂直流”特高壓線路向廣西輸送365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廣西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14%,將有效緩解廣西電力供需矛盾。
“清潔能源開發一直是格爾木發展的一個重點。”格爾木市副市長肖軍介紹,目前,新能源裝機1096.3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92.8%,占全州新能源總裝機44.6%,占全省新能源總裝機20.2%。
片片光伏板不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曾經風沙漫卷的不毛之地,也在光伏板下方煥發生機——上千畝牧草郁郁蔥蔥,滴灌管在沙地上編織著綠色脈絡。光伏板構筑的“遮陽矩陣”使光伏板下的地表溫度下降,水分蒸發量減少,讓“發電+治沙+農業”的立體開發模式從藍圖變為現實。
“我們正探索‘光伏+生態治理’新范式。”格爾木市能源局局長申杰山展開規劃圖,“未來3年,5萬畝沙化土地治理將與光伏開發同步推進,實現‘治理-開發-致富’的良性循環。”
光伏板陣列間,電站工作人員王建康輕觸剛破土的苜蓿嫩芽,說起這幾年的變化,不善言辭的他變得滔滔不絕:“過去每年春秋季節都有沙塵肆虐,而如今有了連片的光伏板,沙塵天氣也變成了‘難得一見’的景象。”
不僅是“植綠”,還有“造綠”。
格爾木市數據局局長顧慶初介紹,格爾木市地勢平坦開闊,年平均日照小時數超3000小時,平均太陽總輻射量在6800兆焦每平方米以上,而且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完善的電網支撐,是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此外,格爾木氣候冷涼干燥,是理想的綠色智能算力發展地區之一。
有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發展綠色智能算力就變成了順勢而為。肖軍介紹,從格爾木昆侖云谷智算中心開始,格爾木將重點建設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訓練、數據存儲備份于一體的算力基礎設施,在柴達木盆地形成新能源應用端產業布局,推動清潔能源與算力深度融合,構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約的綠色算力走廊。
“新農業”種出增收新希望
在格爾木河西農場,一望無際的枸杞新芽在熾烈陽光下泛出點點綠色。種植戶李海春用指尖輕輕撫摸著枸杞芽,“希望今年能有個好收成”。
柴達木盆地的高海拔、強日照、富硒土壤賦予枸杞獨特的品質,使其在國內外市場備受青睞。2024年格爾木市農畜產品輸出量達2.2萬噸,有機枸杞出口連續13年全省第一,真正實現了“荒漠綠、枸杞紅、農民富”。
這片曾被鹽堿侵蝕的荒灘,如今已變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產區之一。枸杞產業的崛起,不僅重塑了荒漠化的土地,更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走進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加工生產車間,一顆顆果實飽滿、紋路清晰的深紅色枸杞經過加工包裝工序,被打包運送到國外。
依托枸杞產地優勢,格爾木開始全產業鏈發展枸杞產業:零下50℃凍干技術鎖鮮的枸杞原漿擺上北上廣深的精品貨架,經蒸汽殺青與低溫發酵工藝制成的枸杞芽茶遠銷海外,30余款深加工產品讓這些小小的“紅果果”產值屢創新高,真正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金蛋蛋”。
從最初的簡單種植,到如今打造品牌、全面發展綠色有機產品,憑借柴達木盆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決心,格爾木枸杞產業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據統計,目前,格爾木市枸杞種植面積達9.2萬畝,枸杞有機認證面積共計1.3882萬畝。建成全省首個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獲頒全國首張有機枸杞認證證書,成功掛牌省內第一個有機枸杞交易中心,枸杞出口連續十年位居全省第一,枸杞產業已成為格爾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小島村鹽堿地改良示范區,技術員王建軍將pH值檢測儀插入蓬松的土壤:“改良前這里的鹽堿含量很高,如今通過‘以廢治堿’技術治理,鹽堿含量大大下降,連土豆都能結出拳頭大的塊莖。”曾經泛著白堿的不毛之地,如今油葵如金色地毯鋪展。這項技術已讓全市1600畝鹽堿地重煥生機,更成為高原農業的破局密鑰。
有了土地,鄉村的產業也蓬勃發展起來。紅柳村是個因路而興的移民村,在村支書李國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將1240畝沙地打造成“三色經濟”示范基地——春種紅色枸杞、夏播黑色藜麥、冬育綠色蔬菜,26座物聯網大棚通過光伏提水系統實現全天候精準灌溉。“太陽能水泵每天24小時按需供水,不僅保證了作物的供水,也節約了電能。”李國善指向田間閃爍銀光的灌溉設備說。合作社加工區內,“青薯9號”高原土豆正通過全自動生產線轉化為淀粉含量22%的優質淀粉,制成的粉條售價達15元/斤,是普通產品的三倍。
除了優質的農作物,上千畝的生態農業園更打開了農旅融合的新思路。李國善介紹,游客可體驗鮮果現摘的田園樂趣,在光伏科普館了解“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立體農業原理,最后在農家菜館品嘗沙蔥炒雞蛋、枸杞芽菜豆腐等特色菜肴。
2024年合作社固定資產達2000萬元,年利潤2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8年的2800元躍升至3.2萬元。“現在全省好多地方的農民朋友都慕名來學習我們的農業發展模式,甚至還有外省的。”李國善笑著說。
在市區“供銷社+合作社”直銷店里,村民高英秀熟練掃碼稱重,貨架上“大頭哥”品牌的農產品琳瑯滿目:真空包裝的黑枸杞、光伏板下自然生長的富硒沙蔥、高原紫皮大蒜。“我們的農產品都是無污染的,健康又新鮮,城里人可喜歡啦。”高英秀說。
從鹽堿荒灘到產業綠洲,枸杞田正在書寫著生態與經濟共生的傳奇。當光伏板與枸杞樹在戈壁灘交織成網,當凍干技術與生物菌劑改寫土地命運,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高原大地繪制出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新文旅”講好盆地新故事
晨曦初綻的察爾汗鹽湖,56歲的講解員扎西立于萬丈鹽橋之上,目送一輛輛旅游擺渡車駛向夢幻鹽湖景區。
路基下,厚厚的鹽蓋層在陽光下閃著點點白光,與遠處采鹽船的金屬反光交相輝映。“早年運鹽車經過都要鋪橡膠墊防腐蝕,如今煩人的鹽結晶卻變成了旅游紀念品,游客能在鹽雕工坊用鹵水親手制作鹽雕。”扎西說。
當觀光船駛入夢幻鹽湖景區的核心區,形態各異的天然鹽柱從青灰色鹵水中拔地而起,鹵水因礦物質濃度差異呈現出淺藍到淡白的漸變,船行其間宛如穿行于夢境。“我們還計劃開發出鹽浴項目和鹽池漂浮項目。”景區負責人指向湖畔的白色帳篷說,“想讓更多人體會到鹽湖的奇妙。”
暮色降臨,鹽橋上的星空燈陣次第亮起,仿鹽晶造型的地燈在純黑湖面上投射出點點亮光,與頭頂的銀河形成交相輝映,音響里的馬頭琴聲流淌,讓游客陶醉其中。
陜西游客李紅強手中的相機停不下來,不管是神奇的鹽花還是透亮的湖水,都讓他贊嘆不已,“來到柴達木盆地才知道祖國有這么多神奇的景觀,不到察爾汗都不知道鹽湖能有這么好看。”李紅強說。
夢幻鹽湖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鹽湖股份充分利用察爾汗鹽湖充足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自然環境資源,建設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特色商業、鹽浴養生、藝術研學、戶外越野、主題住宿、攝影小鎮等功能于一體的鹽湖小鎮,在逐步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同時,也為格爾木增加了一張靚麗的旅游名片。
今年初,隨著電影《哪吒2》的爆火,格爾木意外出圈,作為距離昆侖山最近的城市,格爾木成為了解昆侖文化的“打卡點”。
近年來,在“文博熱”的持續升溫下,格爾木激活文創產品的創新力,賦予產品以更多昆侖文化內涵,讓經典昆侖文化煥發新潮,將豐富的昆侖文化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讓昆侖文化“潮”起來、“活”起來。
王秀出生在昆侖山腳下,從小熱愛昆侖神話,“小時候做夢,西王母瑤池、昆侖神殿都是經常出現在夢中的地方。”王秀說,神話種子隨著年齡增長開花結果,讓她成為一名文化產業公司的負責人。
“昆侖神話中的有些神獸神通廣大,但僅憑古籍記載,沒辦法想象到具體的形象,只有從古代的雕刻、拓片等實物上找原型。”王秀說,在她看來,昆侖神話傳說蘊含著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
“從混沌之初盤古開天,到秦漢時期‘河出昆侖’,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個可以挖掘的文旅‘新亮點’。”格爾木文旅局工作人員趙元花說,近年來,格爾木市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開辟了一批以昆侖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點、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昆侖文化品牌培優、品質提升,促進格爾木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我們會依托昆侖文化的深厚底蘊,讓昆侖文化能真正落地,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體驗。”趙元花說。
“自然資源+文化體驗”的文旅發展方向,讓格爾木多了一個發展的維度,原本戈壁上的資源小城正向西北文旅名城邁進。
據了解,2024年,格爾木旅游綜合收入達27.59億元,同比增長20.06%,而更動人的轉變發生在城市基因里——曾經依賴資源開采的“工業銹帶”,正將3000平方公里鹽湖、5000米海拔雪山、930平方公里光伏矩陣轉化為文旅資產。
當游客在萬丈鹽橋拍攝“天空之鏡”中自己與云朵的倒影,在昆侖山口觸摸“萬山之祖”石碑上的風化痕跡,在紅柳村的光伏板下采摘帶著陽光溫度的沙蔥,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手機相冊里的高原奇觀,更是對“人類如何在嚴苛環境中構建共生文明”的深度認知。這種認知,或許正是鹽湖之水在億萬年結晶過程中,悄悄教給這片土地的生存智慧。
從光伏板上的綠電奇跡到鹽堿地里的紅果傳奇,從鹽湖工業的生產轉型到昆侖文化的現代新生,格爾木的蛻變,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這里的每一次突破,都鐫刻著“人定勝天”的勇氣:當新能源為戈壁注入能量,當科技讓荒漠綻放生機,當文化與自然在創新中對話,這座高原小城證明,地理的限制終將被突破,發展的密碼藏在綠色轉型的探索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