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關于水果的流言就層出不窮,什么“草莓空心、長得奇形怪狀,個頭比雞蛋都大,肯定是用了膨大劑!”“特別甜的西瓜都注射了甜蜜素,吃了致癌!”“切開甜瓜、番茄,種子居然發芽了,太嚇人了,這就是生長調節劑的危害!”“果園噴灑了生長調節劑,這可是農藥,吃多了中毒!”感覺吃到嘴里的水果瞬間不香了。
這些聽起來有害的“劑”、“素”,真的造成了水果的怪異現象嗎?今天我們就來集中聊一下。
長得張牙舞爪的草莓
是不是用了“膨大劑”?
關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傳言里,“膨大劑”出現的頻率最高,有時它也被叫做“催大劑”。它是對具有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質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進果實增大等功能的一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俗稱,常用的有氯吡脲、噻苯隆、赤霉酸、細胞分裂素等。
很多人愛吃的草莓,被視為膨大劑發揮作用的主要對象。特別在買到空心草莓,或是奇形怪狀的“畸形”草莓時,忍不住心里犯嘀咕,覺得是膨大劑在作怪。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其實,通常果農只在草莓開花前噴灑細胞分裂素,在結果后就不再施加了,因為它會使草莓表皮變薄、易破,果肉水分過多,不利于采摘和運輸,得不償失。
草莓空心是幾個方面因素共同疊加的結果,有的品種的果肉密度較低,成熟后容易出現空心現象。另外,在草莓的快速生長期如果水分不足或者缺乏微量元素,影響局部果肉發育,或是采收太晚,也會導致空心。
“畸形”草莓的形成,同樣有多種原因,比如開花時環境溫度、濕度過高或過低,影響授粉,導致果實發育不良;草莓大多在溫室里反季節栽培,蜜蜂等授粉昆蟲很難發揮作用,自花授粉產生畸形果的概率比異花授粉要高;施加氮肥過多,讓枝葉過度繁茂,影響通風透光,也會促使形成畸形果。
但大多數空心、畸形的草莓并不影響食用,如果是違規使用了過量膨大劑,草莓膨大而且顏色會青紅分明、果肉松散,味道很淡,和正常大的草莓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圖丨Wikimedia
現在的水果比過去甜
是打了甜蜜素嗎?
甜蜜素的學名是環己基氨基磺酸,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只能應用于食品添加劑,但不能作用于農業生產。甜蜜素可溶于水,但幾乎不溶于有機溶劑,葡萄、蘋果等水果的果皮通常有致密的蠟層,即使將它噴灑在果實表面也很難滲透到果肉里,草莓直接接觸到甜蜜素更是會導致變質。
那么,給西瓜“打針”注射甜蜜素是否可行?因為西瓜內部的壓力,想要將東西注射進去難度是非常大的。一旦針孔扎進果皮,會破壞植物細胞壁,讓細胞液流出,不僅無法讓甜蜜素均勻擴散到果實的所有位置,還會因為針眼的存在導致水果腐壞,得不償失。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水果越來越甜,是長期育種選擇的結果。通過育種技術,不斷篩選、培育優質品種,讓它的“后代”甜度逐漸上升。另外,日益發展的農業技術也會為水果“催甜”,比如科學化開展水肥管理,促進果實大量積累糖分。這一系列操作里,當然更沒有甜蜜素的事兒了。
種子在果實里發芽了
是不是生長調節劑的作用?
不少人可能遇到過這種現象:甜瓜、番茄、南瓜等果實的表面毫無異常,切開一看,里面居然詭異地長出了許多小芽,甚至有的草莓種子會在果實表面長出小綠葉,看著讓人頭皮發麻。這會不會是生長調節劑濫用的結果?
發芽的草莓丨Wikimedia
其實,這種現象在植物界并不罕見。在果實脫離母體前,種子已萌發成幼苗,由于與哺乳動物的胎生方式相似,叫做種子的胚胎萌發,簡稱“胎萌”。
出現這種現象,通常與環境的突發性刺激有關,比如果實所處的外界環境溫度忽然發生改變,讓種子的休眠被打破,借助果實內部的水分、空氣開始發芽。有時也受到植物內源激素脫落酸的調控作用,當脫落酸濃度降低時會縮短種子的休眠期。發生胎萌的果實雖然基本不會產生有毒物質,但因為水分、糖分被消耗,口感和營養價值都會大打折扣,不建議再吃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農藥
用在水果上會不會讓人中毒?
植物生長調節劑又名“植物外源性激素”。同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不同水果的影響不同,對同一種水果的具體影響也會因調節劑濃度、施用時間而出現變化。正確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提高坐果率,讓果實增加重量、個頭更大、顏色更鮮艷、味道更甜,提早成熟或者更耐貯存性,從而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作用。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有人會對“激素”二字感到害怕。但植物外源性激素只能促進或抑制植物細胞的分裂、增長,調節植物生長發育,動物細胞不具備植物激素的受體和植物激素信號傳遞網絡途徑,因此植物激素并不能作用于人體。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我國屬于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農藥按毒性分為極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五級,植物生長調節劑屬于低毒或微毒。
如果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物可能會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響。我國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就規定了多種果蔬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最大殘留量。
但植物生長調節劑可能存在“跨領域濫用”現象。我國《農藥管理條例》規定,凡在國內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必須注冊。可在實際應用中,仍然有果農將未被注冊應用于水果種植的生長調節劑噴灑到果樹上,可能會導致濃度超標。因此,需要繼續加強對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的規范管理,才能讓大家吃得更放心。
參考文獻
[1]李瑞1,黎振源1,洪先龍1,趙希娟1,2.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水果品質的影響及機理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酵工業
[2]李思蒙,金芬.水果中3種常用“膨大劑”的國內外登記及限量標準解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4,(第3期).
[3]郗旺.西紅柿籽發芽是被輻射了?[J].健康博覽,2014,(第12期).
[4]彭舒婷.草莓“空心”是使用了膨大劑嗎[J].發明與創新,2025,(第14期).
[5]張會芳.草莓畸形果類型、形成原因及綜合防治[J].東南園藝,2016,(第5期).
策劃制作
作者丨瑤華 中國科普作協會員
審核丨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策劃丨甄曦
責編丨甄曦
審核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