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考縣三義寨鄉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保超(引題)
播種“致富果”(主題)
河南日報記者 龔硯慶 王平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青竹 實習生 張子悅
因為種植番茄,曾經不起眼的蘭考縣三義寨鄉白云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番茄村”,高品質水果番茄供不應求。短短幾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從0.3萬元提高到3萬余元,家家戶戶住上小洋樓、開上小汽車、住在“公園”里,全村1043戶居民全部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而這一切,要歸功于他們的“領頭羊”——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保超,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番茄書記”。今年是陳保超返鄉的第八年,他的榮譽榜再上新,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又一次站在聚光燈下接受采訪,陳保超的初心不變、夢想依舊,那就是他常說的:“讓鄉親們的日子都能像番茄一樣紅火。”
陳保超(中)在番茄大棚里為農戶講解番茄種植管理要點。馬青竹 攝
小番茄“敲開”致富門
這幾天,陳保超忙得腳不沾地。去北京培訓學習、到鶴壁參加觀光農業活動、赴焦作云臺山與外省種植戶交流選種育種……即便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他還是見縫插針來到番茄種植戶的大棚里,把北京學習的所見所聞向鄉親們傳經送寶。
5月16日上午11點,記者在一座番茄大棚里見到了陳保超。此時室外氣溫已飆升至38攝氏度,陳保超聲音略有沙啞,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流,但他依然滔滔不絕,與農戶討論得熱火朝天。
鄉村全面振興,是每一位農民翹首以盼的夢想,也是陳保超多年來的愿望。曾經的陳保超一直在外從事建筑業,事業小有成就,也有了一定積蓄。“每次回來,看到還未發展起來的村子,就想為家鄉辦點事,帶著村民共同致富。”這也是陳保超返鄉的初衷。
2017年,蘭考在全國第一批率先脫貧摘帽。也正是在這一年,41歲的陳保超毅然回到家鄉白云山村,接下了村黨支部書記這個重擔。
上任之后,陳保超與村干部天天琢磨,謀劃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的門路。他自費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代表先后6次到山東壽光學技術,請來省農科院的專家測土配方。經過調研論證,他們結合白云山村堿性土壤的特質,定下了發展設施農業、主打鹽堿地番茄的種植規劃,以產業興村富民。
然而,追夢路上并非一帆風順。起初,陳保超多方籌措資金、拿出自己多年積蓄組織修建了第一批共38座溫室大棚。正當他決心大干一場的時候,村民們卻“退縮”了。很多人擔心種番茄有風險、效益不好,承包大棚的積極性不高。
“既然認準了這條路,那就堅持走下去,虧了算我的。”白云山村召開黨員大會,陳保超號召村干部和黨員帶頭支持村里產業發展,15名黨員承包大棚28座,陳保超承包了10座。
訪民情講政策,手把手教村民種番茄,騎著三輪車拓市場、找銷路……在陳保超和其他黨員干部的努力下,第一年的收獲還不錯,每座大棚種植番茄實現凈利潤8萬余元。這下,“要我干”變為“我要干”,白云山村又相繼建設了二期、三期溫室大棚。如今,全村165座番茄大棚鱗次櫛比,500萬余公斤的年產量讓白云山人在番茄市場上有了議價權。
“讓番茄每年吃出不同口味”
產業發展的路子找對了,愛思考的陳保超又有了新想法。“種番茄不能只靠規模大,還要有特色,要打出品牌。”陳保超認定,“果子品質要好,技術、管理也要搞上去”。
只要一有外出開會或培訓的機會,陳保超便帶著番茄出差調研。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參加全國兩會時,他拿著番茄四處敲門“取經”,邀請各地代表品嘗白云山村的番茄,不斷尋找新品種、新技術,為村里的產業發展探新路。
走進村民鄧愛榮家的番茄大棚,只見一排排番茄植株長勢茂盛,一米多高的翠綠藤蔓上,一串串或青或黃的番茄掛滿枝頭,個個圓潤飽滿。
“你嘗嘗這個,別看長得丑,保證你吃完念念不忘。”陳保超隨手摘下一個黃綠相間的番茄,遞給記者。輕輕一口咬下,酸甜適中,清爽可口,果然回味無窮。
“這是水果番茄的新品種!”一旁的鄧愛榮高興地介紹,她家承包了兩座大棚,年收益一直很好。“這幾年多虧了保超書記,教俺種番茄、學直播,一有新消息就跑來。現在大棚管理省事多了,俺老伴在手機上就能操作。”她說。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從種植、施肥、灌溉到收獲等各個環節,農業生產都逐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操作,生產效率和品質大大提高。在外打拼多年的陳保超,很早就關注到“智慧農業”的概念。
在他的推動下,全村165座番茄大棚全部實現了智能化管理。依托數字鄉村信息化平臺,村民只需點點手機,就可以實現對番茄生長周期各項指標的智能化監控和精細化管理。他還輾轉北京、山東、鄭州等地,請來農業專家現場授課指導,為鄉村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不斷創新的種植管理模式,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利用,讓白云山番茄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助推當地成為豫東地區最大的集中連片番茄種植基地。“現在俺村的番茄已成功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相信這里的番茄每年都能吃出不同口味,一年更比一年好。”陳保超胸有成竹。
“我們村就是一個大公園”
漫步在白云山村寬闊筆直的柏油路上,道路兩旁是一座座頗具現代感的小洋樓,各家各戶門前種滿了花草和應季蔬菜。這番景色不禁令人感嘆,“這就是一個大公園”。
經過幾年的產業發展,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讓村民富起來,讓家鄉美起來。”這早已寫入陳保超的規劃藍圖,也是他這幾年最有獲得感的事情。
浙江“千萬工程”持續邁向縱深,江西橫峰打造秀美鄉村、繪就幸福新圖景……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實踐,觸動了陳保超的敏感神經,他心里盤算著“也要把白云山村打造得讓城里人都羨慕”。他幾番帶隊出省觀摩學習,邀請專業人員對本村房屋進行規劃設計。召開村集體會議后,白云山村一場人居環境改造工程開始了。
低矮的老式平房被現代化小洋樓取代,抽油煙機、熱水器和抽水馬桶等家居用品一應俱全;原來的院門、高墻在“一宅變四園”改造中消失不見,家家戶戶開窗見綠、推門入園、低頭賞景、抬頭聞香。
美麗鄉村也帶來了美麗經濟。全村已吸引4家企業安家落戶,還建成了商業街;白云書院獲得重建,白云印象大舞臺、鄉村會客廳、民宿小院相繼建成;集種植采摘、生態科普、休閑餐飲等于一體的研學基地即將開門迎客……
“下一步準備搞番茄的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生產番茄醬、番茄干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再做一些石磨面等深加工產品,多渠道為村民創造就業致富的機會。”談及白云山村的未來,陳保超目標明確、信心十足。說罷,他隨即看了下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騎上電動車,又向番茄大棚奔去。
來源:河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