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南京的南郊有一座深水城(現為南京市溧水區)。是日軍作為南京大屠殺序幕的南京轟炸,這座城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這就是載入史冊的“侵華日軍溧水大轟炸慘案”。
在一張溧水淪陷時期的城門歷史照片上,透過偽軍把守著的城門門洞,可以看到街道兩側布滿因轟炸而殘破的建筑。這都是凝結在鏡頭里的溧水大轟炸慘案的印記。
南京大屠殺,是從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開始的。實際上,侵華日軍對南京平民的屠殺從1937年8月15日初次轟炸南京就已經開始了。近四個月里日軍航空兵不分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在南京地區上空肆意投彈,給市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侵華日軍對南京的轟炸已被歷史學界認為是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前奏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之中,單次空襲造成南京地區的平民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937年11月29日的溧水大轟炸慘案。
1937年11月29日下午,日軍海軍航空兵突然對南京南郊的溧水城區進行狂轟濫炸,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后來參加掩埋尸首的幸存者回憶“南門東側城墻外,挖了一個大坑,埋了從夫子廟、大東門街清理出的尸體”“美人山埋得最多,有幾百具”。轟炸后的慘狀從這些回憶里可以窺見一斑。20世紀80年代初調查時,幸存者龔齊浦老人回憶了當時不完全統計的遇難人數,遭轟炸之后的溧水城里“掩埋無主尸體786具。認領運走的尸體約200具左右”。他回憶的這一數據,與1939年6月時漂水當地政府追記報告里提到的“城內死者經地方設法掩理統計約900余具”可以實現互證”。
龔齊浦回憶、加上不能辨認和未及從廢墟之中找到的尸首,深水遇難同胞可能有1200余具。當時南京主城區一帶由于拱衛首都的防空部隊較多,日軍難以低空轟炸。從而減少了轟炸中的人員傷亡。據南京市政府11月初的統計,在8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的日機空襲造成了平民392人遇難。又據國民政府1939年9月發布的統計,南京主城區淪陷前遭日機轟炸共死亡430人。對比可覽,深水大轟炸慘案一天遇難的同胞人數即超過了主城區遇難人數不止一倍。深水大轟炸堪稱侵華日軍在南京地區造成遇難同胞最多的轟炸暴行。
1937年11月29日晚上17時30分,日軍海軍航空兵第一聯合航空隊派遣隊指揮官向其上級、日本海軍多個航空兵部隊以及“中國方面艦隊參謀長”發出標注著“極秘”的“機密109號電”。在這份轟炸課水后3個多小時即發出的作戰電報里,日軍指揮官留下了這樣的罪行自供狀:11月29日的中午12時05分,日軍海軍航空兵第一聯合航空隊通稱為“中攻”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兩架、通稱為“大攻”的九五式陸上攻擊機三架,與第二聯合航空隊、鹿屋航空隊的飛機匯合后一起前往漂水進行攻擊。該航空隊的飛機在溧水投下“60公斤炸彈六十四枚、250公斤炸彈六枚”,全部命中了課水的城區(日語稱“市街”)。日軍指揮官還洋洋得意地評價道:“引起多處火災”,確認“效果相當大”。
半個小時后的晚上18時,日軍海軍航空兵“第三空襲部隊”(當時駐扎在臺灣的鹿屋航空隊一部)指揮官也發出了一份“極秘”電報。這份電報是發給其上級以及“中國方面艦隊各旗艦”的。在這份轟炸漂水的當天晚上發出的作戰電報里,日軍指揮官留下了這樣的自供狀:“14:00轟炸漂水”,投下“60公斤炸彈三十六枚、250公斤炸彈十一枚”,全部命中了深水的城區(日語稱“市街”)。日軍指揮官也評價戰果道“引起多處火災”,確認“效果大”。日軍這兩份“極秘”作戰電報里,完全沒有提到深水城區有任何軍事目標。可見日軍在自己也知道轟炸的是平民目標。
晚上10時,參加空襲深水的第三個日軍部隊,日本海軍航空兵“第五空中部隊“(第二聯合航空隊一部)也向其上級、其他航空兵部隊以及”日軍方面艦隊“發出了“極秘”電報。這份“第五空襲部隊戰斗概報第七號”顯示,其下結的第十三航空隊出動艦載俯沖轟炸機六架、艦載水平轟炸機八架、艦載戰斗機九架,以陸軍的情報這里有“司令部”而于14:05”空襲了溧水。投下“250公斤炸彈十校、60公斤炸彈二十八枚”。從史實看這“司令部”是沒有,而日軍空襲的范圍則是不加區別的“全城區”。
中國方面“中央通訊社”在轟炸后第一時間報道了日軍空襲澡水造成的重大傷亡。“中央通訊”社1937年11月29日當天發出的電訊《敵機慘轟溧水》里記錄“在城內投彈達百枚。死傷平民甚多,被毀房屋無數”的慘狀。次日(11月30日)又補發了《敵今四次轟炸溧水》的新聞電訊,進一步詳細敘述了慘狀:“溧水城廂及附近村莊已成焦土。公路上之傷兵難民,因遭敵機槍密集掃射,死者極眾,遺尸遍野,途為之塞,斷脛殘肢,慘不忍睹。即河中通行之難民船舶,亦多遭炸沉,河水為之變色。”
溧水大轟炸慘案發生后第一時間的多份歷史記錄,共同組成了侵華日軍對溧水平民犯下罪行的鐵證。在日軍的作戰詳報里,記錄了第一聯合航空隊上海派遣隊中攻隊的指揮官是三原元一大尉(。三原元一此前還率部空襲過蘇南多個城鎮,后來更是參與制造了包括“重慶大轟炸”等內陸城市的轟炸慘案。
有此前在淞滬前線參加救護工作的張鴻樹,1937年11月29日,正好后撤轉移到溧水。他回憶當時及時跑出了城門后,在遠處數了一下“一共36架”日軍飛機對漂水進行轟炸:“忽聽到飛機聲,先是一架偵察機,接著大群飛機由西向東而來。我說不好,拉上馬驥跑出西門.躺在地上數著飛機,一共36架。一進入城市上空,炸彈就閃熒光傾瀉下來了。炸彈、燃燒彈的巨大爆炸聲中,房屋倒塌起火,全城濃煙滾滾,一片火海。”
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部分《戰斗詳報》,這些檔案顯示:1937年11月29日空襲溧水的是三支日軍部隊第一聯合航空隊上海派遣隊、鹿屋航空隊溧水攻擊隊、第二聯合航空隊第十三航空隊。其中,鹿屋航空隊的九六式轟炸機9架小午9:25-9:30從臺北的機場出發,中午在上海的上空和第一聯合航空隊上海派遣隊的九五式陸上攻擊機3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2架、第二聯合航空隊第十三航空隊的艦載俯沖轟炸機6架、艦載水平轟炸機8架匯合,在艦載戰斗機9架的護航下朝溧水進發。合計37架日軍飛機在下午二時許開始陸續對溧水進行空襲。CC戰斗詳報》都明確指出轟炸的目標就是整個“溧水市街(城區》,并且也殘忍地把“民宅粉碎”“引起多處火災”等罪行作為了戰斗的“功績”。《戰斗詳報》里還把炸彈落彈位置繪到了溧水城區地圖上。透過這一個個標示在繁華城區的炸彈落彈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出空襲對于平民生命財產會造成怎樣的損失。
當時負責轟炸是第一聯合航空隊上海派遣隊中攻隊指揮官三原元一大尉,依據幸存者的回憶,護航的日軍戰斗機也以機槍掃射幸存者。余樵話在《溧水縣城慘遭日機轟炸前后見聞》里回憶了他聽到的難民們的敘述:“剛吃過中飯,就遭日機轟炸,大地震動著,房屋搖晃著,屋里的人紛紛向外跑。街上更加擁擠,人們像潮水一般,只顧涌出縣城。哪知敵機發現稠密人群,便向低空掃射,射死的人比炸死的人還要多,到處都是尸體。”
另一位幸存者俞盛龍因離開了縣城而幸免于難。他回憶里也提到了日軍用機槍掃射殺害他母親的慘痛往事:
“只見街上房屋炸塌,到處有被炸死的尸體。有的腿被炸得飛到樹枝上,有的肚腸淌了出來,真是慘不忍睹。我接連跨過幾具尸體才走到王昌祥店里,見店房已被炸塌,店里空空無人,只有我母親身子斜依柜臺躺在地上,胸部和腿部都中了敵機的機槍子彈,遍身被鮮血染紅,早已沒有一絲氣息了。我伏在母親身上痛哭不已。一直等到天黑了,我父親和姐姐、哥哥等人才從鄉下趕來,悲痛地把母親抬回家安葬。我對日寇的血海深仇是永世難忘的。”
溧水大轟炸修案之后,這里也成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郊區范圍之一。前述余樵話的回憶稱:“轟炸后五六天,便有洪藍到溧水這段公路旁邊村莊上的難民,逃到雙尖山、平安山東邊來了。這些難民說,日本鬼子已來了,是從南邊來到溧水城的,見了中國人就開槍或用刀劈,沿途放火,強奸婦女。進了縣城,鬼子也常常出城殺人放火,縣城附近村莊沒有人敢居住了。那些較遠的村莊。派人在高處探望,以便及時逃避。進了臘月,膽大的人進城探聽消息,他們說鬼子大部隊都走了,只是大東門還住有鬼子,有時還有鬼子部隊經過,在城里停一停,放一把火,看到中國人就開槍。因此,他們都是小心翼翼地進城,若遇有鬼子就隱避起來”。
溧水大轟炸對溧水城區建筑造成的破壞,一直到近十年后還沒有恢復。1947年3月,從中央大學畢業到溧水縣政府任職的吳倬,后來在回憶錄說直到這時他還親眼看到“在城內不論是大街,還是小巷,到處可見斷壁殘垣,破磚碎瓦,這是1937年日機轟炸深水留下的痕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