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據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發布消息,紅軍西路軍將士、隱蔽戰線優秀戰士、西路軍新兵營成員吳南山之子,著名文學評論家吳孝成同志,于2025年5月18日早上9點56分與世長辭,享年84歲。
據了解,吳孝成長期在伊犁工作,曾任伊犁師范學院院長。他與賴洪波、姜付炬兩位先生并稱為伊犁文壇“三公”,是新疆文學界公認的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家與教育家,他的文學批評成果曾在《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中設專題介紹,學界影響深遠。
▲吳孝成
吳孝成逝世后,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哈密市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館和紅軍西路軍將士后人紛紛發來唁電和挽聯,深切懷念吳孝成同志。
▲敬獻的挽聯
伊犁文壇“三公”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吳孝成,祖籍安徽金寨,出生于新疆哈密市。畢業于新疆大學,新疆伊犁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
吳孝成曾任伊犁師范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新疆唐加勒克研究會會長、新疆魯迅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和《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編委并擔任“哈薩克文化研究”欄目主持人。他長期從事寫作學教學和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系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寫作學會會員、伊犁州專家顧問團成員,1964年參加工作,2004年退休。
吳孝成于1987年獲伊犁州優秀教師稱號,1989年獲自治區優秀教師稱號,1997年獲自治區優秀民主管理工作者稱號。
出版的著作有:《20世紀哈薩克文學概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唐加勒克詩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新世紀地方高等院校專業系列教材·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古今詩人唱伊犁》(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和美伊犁》(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守望邊地文學的星空》(學苑出版社,2018年)等。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兩百余篇。
他傳道授業解惑,更是一位深耕民族文化、具有宏闊視野的文學評論家與寫作者。作為新疆文藝批評界有一定影響的文學評論家,他的文學評論成果在《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中有專題介紹。
▲吳孝成
他早年以詩人身份步入文壇,畢業后逐步轉向文學評論與研究工作。他的學術視野深深扎根于西北邊陲,專注于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尤其致力于哈薩克族現當代文學與“唐加勒克”詩歌的挖掘、梳理與建構。近四十年來,吳孝成推動漢語語境中的哈薩克族文學研究不斷前行,填補了學術空白,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成就卓著。
在擔任院長期間,盡管行政事務繁重,他仍筆耕不輟,撰寫了大量文學短論、語言隨筆與文史雜談。他的論文集《守望邊地文學的星空》,正是他堅守邊疆文化陣地的深情見證。
除學術研究外,他還時刻牢記紅色文化傳承工作。在他病重期間,為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編輯《紅色足跡》一書中,審核完成了他最后一篇紅色傳承文章。
父親是隱蔽戰線優秀戰士
吳孝成的父親是中共隱蔽戰線優秀戰士吳南山。他曾說,父親經常給他和弟妹們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歷,尤其是紅軍時代的故事,是他教會了自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革命歌曲。
“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培育了我們家的優良家風。他諄諄教誨子女們一定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積極上進的人。”吳孝成曾回憶說。
▲吳南山
據悉,吳南山,原名王振坤,1913年3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縣一個貧農的家庭。小時候讀過四年私塾,在商行當了兩年學徒。
自1927年起,他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少年先鋒隊(革命根據地的青年武裝組織),1928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正式參加工農紅軍,他跟隨共產黨南征北戰,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紅四軍、紅三十一軍、紅九軍歷任班長、手槍隊排長、隊長、連指導員等職。后來調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任曾傳六的秘書兼參謀(曾傳六解放后曾任商業部副部長),又任機要科科長。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吳孝成曾寫道,在保衛紅色根據地的戰斗中,父親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在戰爭年代,受傷是常有的事,父親身上的傷疤就有七八處之多。直到臨終,他的右臂手腕上方的骨頭中一直嵌著一塊彈片。“2020年我們為他遷墳與母親合葬時,才在他的骨殖中找到了這塊在他體內深藏了37年,在墓穴中與他相伴46年的彈片。在遷葬時我們仍把這枚彈片放回了他的骨殖之中。”
1931年,吳南山調任第十師二十九團六連指導員。1933年調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任參謀,1934年調三十一軍軍部,任政委曾傳六的秘書兼參謀,此后一直隨曾傳六在九軍、四方面軍政治部等任職。
1937年5月他隨李先念、程世才支隊進入新疆。1938年春,吳南山八路軍駐疆辦事處派遣,前往蘇聯學習,11月學習結束,1938年冬回國,分配到新疆邊防督辦署邊務處駐哈密辦事處任少校副主任。1940年調任邊務處駐星星峽辦事分處主任,具體負責電臺工作,在陳云同志的指示下,秘密和延安聯系。
1942年,新疆軍閥盛世才公開投靠國民黨,7月宣布撤銷新疆邊務處,根據聯共(領事館)指示,由李保華(高布澤博)、楊文先(卓洛泰)、劉淑明(胡靜宜)、吳南山(王振坤)、萬有林(劉慶南)、張明敬(韶青)、楊天云(賈詩評)、趙俞(譚政文)組成8人情報組,秘密開展情報工作,主要任務是向蘇聯領事館提供有關盛世才和國民黨當局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情報。1944年春,除劉淑明外,其他7人先后被國民黨逮捕入獄。1945年,由于叛徒潘柏南告密,他暴露了身份,后經組織同意,寫了《自白書》后被保釋出獄。出獄后,遵照上級指示分散轉移,吳南山、萬有林轉來到鎮西縣。
1947年4月,新疆“先鋒社”發起人之一的王立民專程來到鎮西縣,找到了吳南山、萬有林,經共同研究,又發展了吳東亞和張家瑜、于鴻振,組建了鎮西情報組,吳南山任組長,張家瑜任聯絡員。1948年5月,經新疆“先鋒社”同意,鎮西情報組改稱為鎮西“先鋒社”,由吳南山任支部書記。為鎮西縣的和平解放和解放軍的順利進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0年夏調任巴里坤縣人民法院副院長,1951年8月任新疆哈密地區中級法院副院長。1956年秋,調任自治區律師協會副主任兼烏魯木齊市法律顧問處主任。1961年被錯誤處理,開除公職,送農村監督勞動。在“文革”期間遭受迫害,于1974年4月去世。1979年6月,自治區黨委為其平反昭雪,補開追悼會。
資訊提供者:胡憶朝
【部分資料來源: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伊犁老故事等】
撰文:李影
統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