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新聞網訊(本版圖文 記者 徐 填 本版設計 記者 包靜怡)“畫設計稿、打模型、制版、粘合組裝……做無骨花燈,每天就是重復這些步驟,但我絲毫不覺得枯燥,反而很享受這個過程。”5月16日,在蘭溪市永昌街道胡記非遺工作室里,胡子湘舉著一盞紅黃相間的無骨花燈向記者介紹,他從17歲開始正式學做無骨花燈,到現在堅持了整整30年。
胡子湘生于1979年,家族做無骨花燈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他是家族第十代傳人。胡子湘年輕時努力鉆研,每天花費近10小時學習制作無骨花燈的手藝,蔑絲燈、幡扎燈、故事燈、無骨針刺花燈、香燙燈等數十種花燈樣式制作,他都得心應手。
無骨花燈制作技藝獨特,是綜合藝術的體現。花燈全身無骨架,由若干片紙片拼粘而成,將繪畫、針刺、建筑等藝術融為一體,制作精美、風格古樸典雅、空間感強、立面變化豐富,單體精致巧妙,組燈氣勢磅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嚴格來說,無骨花燈的制作技藝是大伯父傳授給我的,他對這項技藝研究很深。以前,制作無骨花燈取材方便,只需要幾張彩紙、針、剪刀和膠水就可以制作,不但家族里做這項技藝的人多,永昌會做的人也很多,時過境遷,現在就剩我一個人還在堅持。”回想起往事,胡子湘感慨萬分,他說,那些年正月里鬧元宵,人人手里都舉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站在巷口伸著頭盼著舞龍燈的隊伍經過,那才叫“過年”。現在的年輕一代對舞龍花燈不感興趣,過年也沒有了以前的氛圍。
胡子湘為了無骨花燈傾注了全部心血。無骨花燈制作技藝于2014年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2018年被評為金華級非遺保護項目。胡子湘2015年被評為蘭溪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被評為金華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當下,最讓胡子湘擔心的是無骨花燈制作技藝后繼無人。“花燈的制作其實很簡單,一學就能學會,畫、寫、剪、鏤是必要掌握的基本功,其他的創作設計都在這些步驟上完成。我認為,要學好這門簡單的手藝,貴在堅持。”胡子湘苦惱地嘆氣,現在的人太浮躁,有耐心的太少,根本沒有人愿意學習這項技藝。
近幾年,胡子湘經常執筆寫文章,寫自己的心路歷程、永昌的自然人文等,他發現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將這項技藝留存下來。制作無骨花燈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在《胡氏幡扎藝術溯源》一文中將這項制作技藝稱為“哭泣的藝術”,他表示無骨花燈正被電子燈、數字燈所取代,未來將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明年過年,我打算設計一場龍燈盛會,不再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完成一整條龍燈,而是現場教學,讓來永昌老街玩的游客親自動手,參與到龍燈花燈的制作中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這項非遺技藝。”胡子湘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