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并不是主動的戰略行動,而是在中央蘇區無法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被迫進行轉移的戰略行動。但在漫漫征途中的無后方作戰,致使紅軍的力量損失了90%,并沒有后來一些藝術家們所說的“紅飄帶”那樣浪漫。
幸好遵義會議后由毛主席掌握了指揮權,長征才得以勝利結束。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一場煉獄式的磨礪,奠定了中國乃至世界今后幾百年的大格局。但如果沒有遵義會議,二萬五千里長征能否勝利結束,那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遵義會議的地位可謂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折點,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我們來看看遵義會議前后,毛主席是如何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努力為紅軍逆天改命的。
紅軍將領合影
毛主席在長征前的努力:提出打破“圍剿”的正確建議
在長征之前兩年,毛主席已經被剝奪軍事指揮權且處境艱難。紅軍的指揮權被一群從莫斯科留學歸來的留學生和自稱共產國際派來的“顧問”李德所掌握。
這些年輕的留學生們和李德,在學業上是非常優秀的,理論上很有一套的,革命意志也很堅決,但對中國的國情理解不透,軍事實踐不足,在反“圍剿”中打起仗來生搬硬套蘇聯的經驗,結果是紅軍沒有蘇聯的武器裝備,但卻用蘇聯的戰法,讓紅軍吃了很大的虧。
毛主席沒有軍事指揮權,眼見李德那紙上談兵一般的指揮,必將遭遇嚴重損失。盡管心急如焚,但他從來沒有灰心,仍密切關注著紅軍的軍事行動,并多次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正確的作戰建議。
第五次“圍剿”中,蔣介石使用了堡壘政策,在紅軍根據地周邊大修堡壘,步步緊逼。這讓善于打運動戰的紅軍很不適應。
毛主席提出建議,紅軍以紅五軍團保護中央蘇區,以主力一、三、七、九軍團向敵人無堡壘的閩浙贛邊出擊。在贛東北與紅十軍會師,威脅南京、杭州、上海,迫使敵人主力回援江浙財稅重地。紅軍主力在贛東北尋求戰機與敵人進行紅軍擅長的運動戰、野戰,而中央蘇區則趁機打破敵人的堡壘政策,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
可惜的是,毛主席的正確主張并沒有得到采納。
后來在上海“一二八”抗戰中堅決抵抗日軍侵略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發放到福建后發動福建事變,在蔣光鼎、蔡廷鍇、李濟深等領導下,宣布建立革命政府,提出要“消滅反革命之南京政府,建立生產人民之政權”。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本是紅軍一個打破敵人“圍剿”的絕好機會。
毛主席提出,紅軍應立即行動起來,掩護十九路軍,依托福建為一翼,并以此為出海口,獲得國際支援,以打破敵人的“圍剿”。
但是,可惜的是,毛主席的這次建議還是沒有被采納。
這導致紅軍失去了東面十九路軍可依托的一翼,也失去了打破第五次“圍剿”的機會。在十九路軍失敗之后,博古李德等人方才派出第七軍團從福建北上,與紅十軍會合,這已錯失了良機。
廣昌失守后,紅軍已無法在閩贛中央蘇區立足了,長征就勢在必行了。
毛主席在長征初期提出的正確行動方向建議
1934年10月長征出發前幾天,毛主席的警衛員去領行裝,發現在參加長征行動的領導人名單上,竟然沒有毛主席的名字。
博古等人也有心讓毛主席留在中央蘇區,但周恩來堅持要毛主席隨大隊長征,并徹夜與毛主席長談,終于使毛主席跟隨大隊長征。
在離開中央蘇區后,毛主席認為紅軍仍有機會打破敵人的“圍剿”后回師中央蘇區的,他提出紅軍主力可以向西越過羅霄山脈,進入群眾基礎良好的湘中區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殲滅尾隨而來的一部敵軍后,再回師中央蘇區。
但毛主席這次正確的建議又沒有得到采納。
紅軍進入廣東北部,行經湖南南部,往廣西北部而去,打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向第四道封鎖線湘江中前進。
由于李德的錯誤指揮,在強敵的圍追堵截下,紅軍隊伍還抬著很多笨重的器物,例如醫療X光機、印刷機,甚至連蘇區結婚證存根等檔案都帶著,行動緩慢。紅軍在湘江一戰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從八萬六千人銳減至三萬五千人。
湘江慘敗后,毛主席再提出正確行軍方向建議得到支持
在行軍途中,毛主席并沒有失去信心,細致地做了很多人的工作,特別是做張聞天、王稼祥的工作,以正確的主張和思想影響了他們,爭取到他們的支持。
張、王兩人都有留學蘇聯的經歷,當時在黨內有很大的影響力 ,聽了毛主席的分析,再加上親眼目睹李德錯誤的指揮導致紅軍的沉重損失,開始認識到毛主席才是正確的,接受了毛主席的軍事主張。
湘江之后,博古李德還打算按原計劃往湘西前進。
此時,敵人的二十五萬大軍已經在湘西布置好埋伏圈,就等著紅軍鉆進去。
在通道縣,毛主席再次站出來提出建議往貴州方向前進,這一次得到了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及其他紅軍高級將領的支持。
恰好此時,紅軍的無線電臺也截獲了敵人的情報,得知敵人在湘西的埋伏。
于是博古李德只好同意往貴州前進,避開了敵人在湘西布置下來的天羅地網,北渡烏江進入貴州北部,并拿下遵義。紅軍在遵義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輜重等補給,補充了戰損。
而更重要的是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經過會議爭論,選舉毛主席進入核心領導層,成為軍事指揮領導成員之一,這讓紅軍有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讓中華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
毛主席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擺脫敵人圍追堵截
不過,遵義會議之后,紅軍并沒有立即擺脫困境,毛主席復出的第一仗土城之戰,就與川軍打成了平手,沒有實現北渡長江的戰略意圖,而且在黔北的時間優勢消失了,幾十萬敵軍迅速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
區區三萬余紅軍沒有根據地,沒有后勤補給,攜帶的糧食吃了一粒就少一粒,子彈打了一發就少一發,將士倒下一個就少一個。包圍上來的幾十萬敵人甚至不需發動進攻,只要切斷道路,守住要道,就可以活活困死餓死紅軍。
如果換了別人,面對如此危局,必然束手無策或驚慌失措,但這一段時間里卻表現出了毛主席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幕:
在毛主席的指揮下,紅軍于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竟然繞著赤水河來回渡了四次!這一番操作,不但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看得眼花繚亂,就是紅軍的高級將領都有人不理解地抱怨“怎么總是走弓背路”。
但就是這樣的操作,紅軍再次回頭打進遵義城,殲滅和擊潰兩師又八團敵人,斃傷兩千四百多敵人,俘虜三千多人,繳獲了兩千多支槍支和三十多萬發寶貴的子彈。
這些繳獲的槍支彈藥對紅軍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支撐著中央紅軍走到了陜北。
但在這期間,發生了一個讓后人看來都覺得驚心動魄的歷史插曲,差點毀掉了遵義會議的成果。
毛主席在茍壩會議力排眾議拯救紅軍
紅軍在遵義大捷后,由于敵軍再次包圍上來,便撤離遵義二渡赤水。
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用一份“萬急”電報建議紅軍主力消滅打鼓新場的敵王家烈縱隊(黔軍)。
此時紅軍很困難,急需建立根據地以獲得補充和發展壯大。于是,中央領導大多數人也同意林聶的建議:黔軍比國民黨中央軍好打,打鼓新場是通往畢節的要道,打下打鼓新場有利于中央紅軍拓展川滇黔邊根據地的基礎。
而毛主席此時卻已構思好了跳出包圍圈,北渡金沙江去川西北會合紅四方面軍,創建新根據地的戰略計劃。
1935年3月10日,張聞天在遵義茍壩馬鬃嶺召集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和部分中革軍委局以上的首長開會,專題討論進不進攻打鼓新場問題。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與會人員有中央領導人以及軍委縱隊司令員、政委等20余人,規模不亞于遵義會議。
會議進行了整整一天時間,除毛主席一人堅決反對進攻打鼓新場外,與會人員普遍認為:王家烈兩個師戰斗力弱,我軍如能乘勝出擊打鼓新場,一定可打敗黔軍。
毛主席卻堅決反對進攻打鼓新場,理由是:紅軍在遵義戰役后,隊伍雖稍恢復了元氣,但力量還比較薄弱,且處境孤立,缺少外援;而國民黨中央軍、川軍、滇軍正從四面八方向打鼓新場壓來,敵我形勢十分嚴峻,敵人100多個團三十多萬人的兵力,已擺下南北夾擊之勢。而紅軍當時除了一軍團外,三、五、九軍團都已經取消師級機構,直屬團級部隊,全軍只有十六個團不足三萬人的兵力,如此刻急攻打鼓新場,一旦久攻不下,敵人五路縱隊從四面八方圍上來,我軍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但是大多數人鑒于紅軍急需建立根據地休整,還是堅持要攻打打鼓新場,會議最后來了個民主表決,結果,通過了進攻打鼓新場的決議。毛主席無奈之下,當場辭去了政委職務,會議不歡而散。
當夜,毛主席夜不能寐,反復研究敵情。半夜時分,提著一盞油燈,走了好幾里崎嶇山路,來到周恩來駐地,懇切勸說他晚一點再發布進攻打鼓新場的命令。
恰好,凌晨4時左右,負責用無線電監聽敵人情報的軍委二局急電:“黔軍猶旅由西安退泮水,向打鼓新場推進,滇軍魯旅由黔西火速增援打鼓新場,滇軍安旅、龔旅亦進,同時川軍和中央軍周渾元縱隊也在集合”、 “紅軍如欲進攻打鼓新場,周敵、川敵有向我側背夾擊之勢”。
毛周兩人連夜找到朱德商議軍情,三位領導人重新分析了進攻打鼓新場的利弊得失后,決定于第二天早上繼續開會。
3月11日,張聞天再次主持會議,毛主席詳細分析形勢,闡述不能進攻打鼓新場的理由,由于有了新情報支撐毛主席的觀點,這一次大多數領導人都表示贊同毛主席的意見。經過民主決議,與會人員一致同意放棄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發出了《關于我軍不進攻打鼓新場的指令》,指令由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聯合簽字下發。
事實證明,毛主席實事求是力排眾議, 堅持不攻打鼓新場,調回了準備攻打打鼓新場的紅軍,避免了不應有的重大損失。
“打鼓新場風波”引起毛主席的思索,他提出 “不能像過去那么多人集體指揮”,軍事指揮不能處處搞“少數服從多數”,不能老是召集20來人討論來討論去,軍事指揮權必須高度集中,否則這會貽誤軍機的。
張聞天覺得毛主席的看法有道理,他認為自己不懂軍事,卻要不停地主持軍事會議,討論時間冗長,最后得表決按多數人的意見去辦。軍情緊急,卻要耗時費力地討論,這怎么行呢?
3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毛主席提出的集中軍事指揮權力的建議。毛主席的建議得到一致通過,會議決定成立由周恩來、王稼祥、毛主席組成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又稱新“三人團”)。毛主席進入了中央當時的軍事領導機構,這表明毛主席的正確主張進一步為全黨、全軍所接受,毛主席在革命戰爭中的統帥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
后來毛主席回憶此事說:“大多數人也可以搞錯的,而一兩個人可能是正確的。列寧那個時候有這種情況。我也有許多經驗。比如,茍壩會議,我先有三票,后頭只有一票,就是我自己。我反對打打鼓新場;要到四川繞一圈,全場都反對我。那個時候我不動搖,我說要么聽我的,我要求你們聽我的,接受我的這個建議。如果你們不聽,我服從,沒有辦法。散會之后,我同周恩來講,我說,不行,危險,他就動搖了,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開會,聽了我的了 。 ”
從此以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的作戰開始靈活機動起來。
兵臨貴陽差點活捉蔣介石,成功跳出包圍圈
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城內督戰 ,不料飄忽不定的紅軍竟然打到貴陽城二十里外。而此時的貴陽城僅僅只有一個團的守備兵力,紅軍一個沖鋒就能沖進城內來活抓蔣介石。
這將蔣介石嚇得夠嗆,趕緊下令滇軍十萬火急星夜行軍前來救援貴陽。滇軍東進,結果云南那邊空出來了。
毛主席趁機指揮紅軍西進,繞道兵力空虛的云南再往北,渡過金沙江、大渡河,跳出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再翻越夾金山大雪山,與四方面軍實現會師,擺脫了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危局。
長征之后,在毛主席的正確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發展壯大起來,打敗國內外敵人,統一了中國大陸,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基礎,讓中華民族有了復興的希望。
參考資料:
《葛鎮亞:“遵義戰役”是紅軍長征的第一個大勝仗》貴州日報
《大長征》中共黨史出版社
《從轉折走向輝煌——茍壩會議研究文集》 石仲泉 中央黨校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