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市教委一紙文件沖上熱搜,評論區瞬間被家長們的歡呼淹沒:“終于不用當‘作業監工’了!”“孩子能睡個好覺了!”
這份名為《優化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字字戳中家長痛點:
? 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再不用強忍困意檢查錯題、批改聽寫;
? 小學一二年級無書面作業!低齡孩子告別“書包比人重”;
? 初中生每天作業不超90分鐘!熬夜刷題的時代即將終結;
? 每周一天無作業日!孩子能去公園撒歡、去博物館看展;
? 禁止用侮辱性評語!那些刺眼的“紅叉”和“笨”字將成為歷史……
這份通知看似“減量”,實則是教育本質的回歸——
1. 把童年還給孩子
“小學生每天作業不超過60分鐘”,意味著孩子放學后能去踢球、學畫畫、讀課外書,甚至發呆放空。教育專家指出:“自由探索的時間,才是創造力生長的土壤。”
2. 讓家長告別“教育外包”
曾幾何時,家長被迫承擔“助教”角色:檢查作業、打印資料、制作手抄報……如今政策明確禁止轉嫁教育責任,讓專業的事回歸學校和老師。
3. 向無效內卷開刀
“重復抄寫”“形式化手工作業”被列入負面清單,作業必須精準對標課程標準。這意味著,那些“抄課文10遍”“用易拉罐造航母”的奇葩作業將成為歷史。
4. 守護孩子的尊嚴
“不得用嘲諷性評語”的規定,保護的不僅是學生的自尊心,更在傳遞一種理念:教育不是馴化,而是點燃。
盡管政策贏得一片叫好,仍有家長提出疑慮:
- “作業少了,成績會不會下滑?”
文件給出答案:教師需分層設計作業,通過精準批改和個性化輔導保障學習效果。 - “學校會不會陽奉陰違?”
配套監管措施同步出臺:建立作業備案公示制、推行教師作業記錄本、開通家長監督通道,違規學校將被問責。 - “中高考壓力仍在,家長敢放手嗎?”
上海某初中校長坦言:“政策倒逼課堂提質增效,未來比拼的不是題海戰術,而是學習效率。”
這份通知最深遠的意義,在于傳遞了一個信號: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做題機器”,而是塑造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
- 無作業日:孩子可以走進自然,觀察一朵花的生長;
- 分層作業:學有余力的孩子能挑戰項目式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獲得針對性輔導;
- 數智化作業:AI技術輔助分析錯題,讓學習更高效……
正如文件所言:“作業是育人的載體,而非負擔的工具。”
上海的教育改革,從來都是全國風向標。從“公民同招”到“中考新政”,再到今天的作業革命,每一次突破都在回應時代的呼聲。
致家長:
不必再為“別人家的孩子熬夜刷題”而焦慮,政策的底氣來自對教育規律的尊重;
致孩子:
你們值得擁有星辰大海的童年,而不僅僅是臺燈下的一方書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