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日軍不與德軍夾擊蘇聯徹底打敗蘇聯再回頭去對付英美,而先去偷襲珍珠港,是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人是戰術上的高手,戰略上的低能,給了中國人民勝利的機會。
其實,日本人在戰略上才不傻,但卻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日軍偷襲珍珠港是被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給逼得的,不得不去打美國太平洋艦隊,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
武器落后的中國軍民拼死抵抗侵略者
歸根結底,多年來,我們的學者和學界很多人對我們自己在抗戰中的力量沒什么信心,并沒有意識到,真正將日本逼到經濟破產的,逼得其狗急跳墻的,正是頑強抵抗侵略者的偉大中國人民。
一、狂妄的日軍以為能輕易打敗中國,宣稱“三個月滅亡中國”
在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日本也深陷其中。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九.一八”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戰爭來轉嫁危機。
日軍在戰爭開始之前,狂妄地宣稱“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日本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自信的理由是:第一,日本是當時世界第六工業大國,能生產航母飛機大炮等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武器,而中國只是一個農業國,沒有足以對抗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
第二,中國內部除了有國共內戰之外,還從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連年軍閥混戰,各種勢力之間并不團結,難以對日軍形成合力抵抗。
第三,日軍已經進占中國東北三省,面對日軍在華北步步緊逼,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拼死抵抗和一些學生游行表示抗議之外,其余中國軍隊和中國民眾表現出來的抵抗意志似乎并不強。
第四,中國軍隊靠購買來的萬國牌武器,質量低劣,不成體系,打完了炮彈子彈,就得去購買,武器磨損之后,也得購買,只要切斷中國外購武器的渠道,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中國軍隊。
第五,日本已經有了五十年前占領并統治朝鮮半島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完全可以用于統治中國大陸,徹底將中國合并于日本統治體系內。
基于以上判斷,日本軍國主義高層抱著元朝消滅南宋、清朝滅亡明朝的美夢,出動陸軍主力大舉進攻中國本部,企圖速戰速決徹底占領整個中國。
二、中國軍民頑強抵抗逼得日本經濟和財政瀕臨破產
日軍雖然攻下華北、長江三角洲、南京等中國經濟最繁華的地區,但讓日本侵略者想不到的是,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被激發出來了,形成了全民抵抗的態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開進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大片抗日根據地,以黃埔系為主體的中央軍、各省的地方軍閥,在正面戰場也拼死抵抗,舉行一場又一場的會戰,節節抵抗。
日本海軍用不上力,陸軍主力已經出盡全力了,但中國人民就是不肯屈服,正面戰場苦苦支撐,敵后戰場四面出擊,日軍占領了大片土地和控制了上億人口,卻不能很好地開發利用,反而要消耗日本的本土本來并不多的資源和人力來維護其占領區。
中國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決抗戰,給予日軍以重創,消耗其大量軍需物資,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日軍沒有辦法在六個月滅亡中國,但卻使得日本國內經濟和財政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了,甚至讓日本普通民眾的生活陷入了嚴重困境。
毛主席當時或許不知道日本的經濟和工業各方面即將破產的數據,但憑借他大戰略家的敏銳戰略嗅覺在1938年5月發布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這一個條件,于是在強弱對比之外,就還有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這就是中國決不會亡的根據。”
事實正如毛主席所料那樣。
據統計,1937年,日本步槍、機槍、火炮、坦克、飛機、軍艦生產量,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
據統計,1931年,日本政府預算14.8億日元,而其中軍費預算為4.54億元,占總財政預算支出30.7%。但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日本軍費瘋漲,被迫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三次對外戰爭軍費總和的2.85倍,是1936年日本財政總預算的3倍多。
隨著日軍侵華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需物資消耗大幅飆升,日本被迫于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所謂的“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大批民營企業被動員起來參與軍需生產,但仍滿足不了戰爭需求,其中武器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而1938年上半年,日本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從戰前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現實迫使日本于1938年6月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并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
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后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農業欠收日本普通民眾連飯都吃不飽,迫使日本必須拿出寶貴的外匯來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
戰爭摧毀經濟
三、日本資源根本不能支撐長期侵華戰爭
由于坦克、飛機等新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于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資。
但日本的資源極度貧乏,工業原材料100%鋁礬土、99.7%石油、99.6%鐵礦石、97.5%銅礦石、86%鹽、76%煤炭都依賴從外部輸入。這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也成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原因。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 000余家,并采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
盡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里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日本雖然采用“以戰養戰”的政策,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于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并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石油是工業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余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
日本鋼鐵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
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而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由于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美國及西方盟國擔心日本吞并中國領土后實力大增,對日進行禁運之后,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也嚴重影響到了日本的經濟運轉。
日軍偷襲珍珠港
四、日軍被頑強的中國人民逼著去偷襲珍珠港
日軍瘋狂的正面進攻、殘酷的占領區掃蕩、歇斯底里的“三光”政策,都沒有辦法讓中國人民停止抵抗。
此時日本是被偉大的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將其逼上了絕路了。
此時的日本就是一個輸掉了一大堆籌碼的賭徒,為了贏回來那輸掉的籌碼,只好用手中的籌碼繼續賭下去。
于是,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的南洋。
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于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當時的日本軍政重要人物中,有不少人頭腦清醒地認識到在與中國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向英美開戰,增加新的敵人,必定是死路一條,例如石原莞兒、山本五十六等人。
到了此時,日軍不得不要南下進攻南洋,以奪取南洋的石油和礦產資源,但南下的通道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南洋諸島很多是英國殖民地,要南下就必須先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才能去進攻菲律賓,于是日軍就不得不去偷襲珍珠港。
這是一條日本侵略者的死路。
將日本侵略者逼上這條死路的,正是頑強抗戰的偉大中國人民。
參考資料:《坦克裝甲車輛》 2019年第12期 《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經濟的崩潰》 作者:殷杰
歡迎關注后續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