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代號“小男孩”,頃刻間,核爆產生的高溫將一切都化為灰燼,9萬平民死于非命。
三天后,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另一顆代號“胖子”的原子彈,瞬間4萬人死亡,由于強大的核輻射,在后來的幾年里,大量的日本平民相繼痛苦地死去,真實的死亡人數要遠高于日本官方給出的數字。
奇怪的是,為什么日本政府從來沒有對美國首先使用核武器,表示公開譴責呢?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戰后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以盟軍總司令的身份接管日本。
1951年,當麥克阿瑟離開日本的時候,光東京就有十幾萬民眾為其送行,竟然很多人感動得淚流滿面,日本的一個縣竟然有12萬人,給麥克阿瑟送了一樣禮物,用了八個月時間為他繡了一個畫像,并懇請他繼續留在日本。
無數日本兒童在“最崇拜的人”一欄里填寫麥克阿瑟將軍,這里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核彈,僅僅才過去六年,這不禁讓人三觀俱碎。
日本歡送麥克阿瑟
本文我們將深度分析這背后的原因,戰后的日本與二戰時期的日本就是兩個極端,在二戰末期,了抵御美國軍隊強大的優勢,日本空軍組織了神風特攻隊,通過自殺的方式和美軍的艦船同歸于盡。
神風敢死隊
為了防止飛行員逃生,甚至在出發前,直接將戰斗機的艙門焊死,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更是將所以日本國民作為賭注,當時的日本人口一億左右,于是就喊出來“一億玉碎”的口號,發誓要和美軍死磕到底,就這樣一個拼死頑強抵抗的日本,為什么在戰后對美國感恩戴德?前后的反差竟然如此之大?
人們通常都認為美國對日本的使用原子彈,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理由就是原子彈在日本爆炸的時間,離日本宣布投降就隔著幾天,美國用核彈徹底摧毀了日本的戰斗意志,所以今天日本對美國俯首帖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核彈爆炸的毀滅性是空前強大的,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日本軍事上的投降,并不意味著政治上的投降,核彈雖然終止了戰爭,同時也是日本政治的“護身符”,這個觀點,你也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違反常識,但是如果我們回溯當時的歷史過程,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視角。
早在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沙保衛戰。
長沙保衛戰中國指揮官薛岳將軍
這是整個抗日戰爭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
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吞并中國的幻想,那么長沙保衛戰之后,日本失去了在中國正面戰場上發動大規模作戰的能力,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思想指導下,多年來日本陸軍深陷中國戰場,資源匱乏的日本,迫于能源問題,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卷入戰爭,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遭到美軍的毀滅性打擊,徹底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局勢。
毛主席《論持久戰》
日本海軍從此徹底失去了整個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日本陷入全局戰略的失敗,1944年,日本已經意識到敗局已定,但是當時日本并沒有選擇投降,因為日本仍然有大量兵力,可以作為與同盟國外交談判的籌碼。
1944年9月中旬,日本在外交層面上就開始尋求媾和的可能性,日本通過瑞典向英國建議: 如果日本能獲得和平,它將準備放棄所有在太平洋戰爭中征服的地方,如有必要,還將放棄“滿洲國”。
但是英國方面給的暗示是,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其實我們對什么是“無條件投降”一直存在疑問,那么究竟什么是“無條件投降”?
最早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3年提出來的,所謂“無條件投降”針對的不僅僅是軸心國的武裝力量,還包括其發動戰爭的機制及文化。
同年,中、美、英三國發表的《開羅宣言》中又明確提出: “三大盟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的長期作戰,換而言之,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就必須徹底根除日本軍國主義。
開羅會議
之前的文章里,我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源頭進行過分析,這里就不再贅述,這樣一來就必然對日本天皇進行定罪,這觸及到了日本的核心,這在日本人看來無異于“亡國滅種”。
日本的策略是非常狡猾,一方面在外交上單獨向美國,蘇聯談判,在投降條件的問題上,討價還價。
另外一方面壓上整個日本國民的命運,喊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在武士道精神的鼓舞下,日本軍隊陷入精神的癲狂,要與美國玉石俱焚,大大增加了日本在軍事上投降的難度,美軍的傷亡也不斷擴大,日本試圖利用同盟國在戰后利益上的分歧,為自己謀求更寬松的投降條件。
我們先從美國的視角出發進行分析,隨著194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在任期間離世,他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連任四屆的總統,隨后杜魯門出任新總統,美國政壇的更迭,導致美國對日本策略的變化。
羅斯福時期的美國參議院,在對待日本投降這個問題上,是堅持“無條件投降”的,但是杜魯門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當時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約瑟夫·C·格魯,曾經擔任過美國駐日本大使。
約瑟夫·C·格魯
他本人伙同美國的一群親日派,開始強烈主張利用天皇來為美國利益服務,并且在美國參議院的外交委員會上提出了著名的“蜂后論”。
他認為日本社會和馬蜂的社會模式類似,日本天皇就像蜂后,日本民眾就像眾多工蜂為蜂后效力,如果從蜂窩里把蜂后拿掉,這個蜂窩就會崩潰,天皇是日本社會的安定要素,如果不折不扣的執行日本無條件投降,那么對美國的利益并沒有什么好處。
1945 年 5 月,格魯還強調指出: 在實現日本順利投降的過程中,天皇是唯一能使日本穩定的力量,只有天皇有足夠的力量強制日軍停止在中國的戰斗,依靠軍部首腦無法讓日本投降。
現實情況中,日軍歇斯底里的抵抗毫無投降之意,美軍的傷亡持續飆升,杜魯門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促使美國的政策開始轉變,不再強調日本天皇和國家的投降,而將對象限制為日本的武裝力量。
6月,在硫磺島戰役以及沖繩戰役中,美軍遭遇巨大傷亡,美軍的一些高級將領也開始傾向于約瑟夫·C·格魯的主張,接著美國主導盟軍修改了《波茲坦公告》。
波茲坦公告
相比德國的“無條件投降”來說,新版《波茨坦公告》則作出了很大的變動,沒有涉及天皇問題,對日本政府也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有兩處承認了日本現政府,條款也相對緩和。
新版的《波茲坦公告》幾乎完全是站在美國利益的角度,對日本以天皇為首的主和派來說,是一個相對不錯的選項,按道理,日本應該在這個時間選擇投降,但約瑟夫·C·格魯低估了當時日本的復雜性,天皇的確是日本盡快投降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接著我們切換到日本視角,日本天皇作為實際統治者,在日本敗局已定,向英國求和被拒絕之后,日本“主和派”只能選擇從美國、蘇聯入手,約瑟夫·C·格魯作為美國親日派,試圖撮合美國和日本,至少要保留日本天皇制度。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權衡多方利弊之下,謀求自保,選擇“棄車保帥”,因為裕仁對本土作戰沒有信心,畢竟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任何戰略縱深,一旦最終盟軍占領日本,被迫接受無條件投降,這種結果是是裕仁無法接受的。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在日本歷史上,從鐮倉幕府到德川幕府時代的終結,整整七百年間,日本天皇一直沒有實權,只是精神象征,幕府將軍為首的武士階層統治日本社會,19世紀中葉,明治天皇睦仁,通過推動社會變革,徹底將日本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明治天皇(睦仁)的權力被前所未有的強化了,實現了日本社會的政教合一,在日本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當睦仁的孫子,裕仁成為日本天皇的時候,他的野心就是要統一世界,實現日本神道教里,歷代天皇的夙愿“八纮一宇”。
裕仁的野心就是日本侵略擴張的精神根源,昭和時期的日本,就活脫脫變成了邪教,日本軍國主義就是這個邪教的“魂”,所以日本靖國神廁又叫東京招魂社,由裕仁親自參拜。
1944年,裕仁已經年過四十,如果無條件投降,裕仁很可能連吉祥物都做不了,而是成為日本二戰的頭號戰犯,所以保留天皇制度,對裕仁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日本當時并沒有盡快接受新版《波茨坦公告》,主要出于兩大原因,首先是日本當時沒有搞清楚蘇聯的意圖,早在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此時還在有效期內,只要蘇聯還沒有和日本宣戰,日本認為自己仍然有回旋的余地。
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是貪婪、自負、心存僥幸的,只要蘇聯愿意給出更好的投降條件,日本會立馬倒向蘇聯,出于這個目的,日本一直猶豫不決,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武士道思想的影響,軍部對于投降認輸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
尤其是當時的日本陸軍,當時擔任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對于接受新版《波茨坦公告》,感到非常屈辱,所以他極力主張實施本土決戰,于是阿南惟幾不斷向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施加壓力。
結合以上兩個原因,導致日本內閣對待新版《波茨坦公告》的態度是再等等看,1945年,6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宣稱: “新版《波茨坦公告》只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政府認為它并無任何重大價值,只有對它置之不理,唯有堅決地把戰爭進行到底。
日本政客在投降問題上的猶豫不決,待價而沽的賭徒心理,是日本遭受核打擊的直接原因,完全是咎由自取,日本的表態,讓同盟國徹底失去了耐心,于是同盟國選擇升級武力手段。
1945 年 8 月 6 日,在美國投下廣島原子彈之后,杜魯門總統立即發表了對日聲明,敦促日本盡快投降,日本首相鈴木提醒天皇裕仁,此時是最佳投降時機,但是由于蘇聯方面一直沒有表態,日本內閣仍然心存僥幸。
日本內閣及首相鈴木貫太郎
直到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次日零時, 蘇軍從中國東北地區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當天美國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當全世界都在圍剿日本的時候,日本才組織內閣會議,幾個回合地討論下來仍然無法達成結果。
經過5天的爭論,日本內閣的“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休,直到8月14日,仍然沒有結果,最后天皇裕仁直接繞開內閣,在15日,通過廣播宣讀了“終戰詔書”,要求日本武裝力量停止戰爭行為,當天一直堅持抵抗到底的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在家中切腹自殺。
通過這一系列歷史經果,理清來龍去脈之后,我們會發現,日本天皇和軍國主義分子根本無視國民的生死存亡,原子彈造成的巨大傷亡,并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天皇裕仁宣布投降的根本動機是,全世界已經和日本為敵,要是再不投降,日本的天皇制度將會不復存在,至于日本國民,在他們的眼里不過是炮灰而已,根本死不足惜,這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全民之赴湯蹈火的“神”,昭和(核)天皇裕仁。
日本戰敗后的昭和天皇裕仁
所以作為中國人又怎么能指望日本能夠洗心革面,正確地認識歷史,為曾經犯下的滔天罪行懺悔呢?邪教從來不用擔心沒有教徒為他們賣命,只要有日本天皇這個頭目存在,就會有狂熱右翼分子繼續扇陰風點鬼火,它們隨時可以卷土重來,而“終戰詔書”是這一切的開始。
日本搶在美軍進占日本本土之前,改變了所有部隊的名稱和番號,進行了大規模的工作調換和偽造檔案,有組織地銷毀與侵略戰爭有關的機密文件,要求全國各地圖書館,把所有載有戰犯嫌疑人的履歷資料的書籍處理掉。
這都是為了規避戰爭責任,保存實力,欺壓民眾,加強同美國占領當局討價還價的地位,裕仁迫于壓力而采取了一種積極合作的態度,主動地做出了順應美國的要求,9月27日竟然驅車來到美國駐日大使館畢恭畢敬地拜見了麥克阿瑟,此后麥克阿瑟在日本就有了“五星皇上皇”的稱號。
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裕仁
為了降低歐美國家對天皇制的抵觸情緒,迎合美國人對“民主”和“人權”的偏愛,天皇在 1946 年元旦主動以詔書形式發表了《人間宣言》,公開放棄自己的神性。
與此同時,日本保皇派則向美國占領當局大肆游說,天皇親自廣播了終戰詔書,才使得戰爭順利結束,因此天皇在接受公告、決定投降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國方面不應對此視而不見。
這讓麥克阿瑟更加意識到保留天皇制為美國占領服務的必要,因此認為不應將天皇作為戰犯審判,麥克阿瑟開始幫助裕仁逃避戰爭責任,幫助日本保留天皇制度,而天皇制的保留則是戰后日本改革不徹底,無法正視歷史的主要原因。
與同為法西斯的納粹德國相比,戰后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犯的處理有天壤之別,在紐倫堡審判之后,德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都在繼續追究納粹犯罪分子,搜查嫌犯案超過了 10 萬件,其中 6000 多件被判決有罪,納粹德國被連根拔起。
紐倫堡審判
1970年,德國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隔離起義區紀念碑前,突然自發下跪,突然自發下跪并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要知道,威利·勃蘭特從16歲就開始和納粹德國斗爭,本人是一個堅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他這一跪背后的意義非常重要。
華沙之跪
但是相比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有過之,而無不及,東京審判最終只是絞死了一小部分戰犯,大量的戰犯逃脫了審判,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難辭其咎。
屠龍的少年,終將變成惡龍,這不是什么童話故事,而是對現實的預言,罪惡昭彰的731部隊成員,回到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繼續學術研究,731部隊的頭目,石井四郎不但沒有被受到懲罰,后來竟然還出任美國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的高級顧問。
日本政壇更是“百鬼夜行”,今天在活躍在日本政壇的幾乎全是戰犯后代,日本內閣更是右翼分子的集散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現任防衛大臣,岸信夫是親兄弟。
他們的外公就是在美國的庇護下,逃脫審判的戰犯岸信介,綽號“昭和之妖”,不僅如此,后來成為了日本首相,日本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兩個首相,一個是他的外孫,安倍晉三,另一個他的親弟弟,佐藤榮作,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美國的兩顆核彈一下將日本的國際形象從“侵略者”,變成了“受害者”,這種身份的轉變,成為了掩飾侵略罪行的政治工具,對日本右翼分子來說,求之不得。
美國的兩顆核彈便成了日本政府投降的一個契機,是日本政府迫不得已“棄車保帥”的一種政治伎倆,或者是一種交易,美國主導日本的戰后重建,根本目的就是,為將來與蘇聯進行博弈,增加籌碼。
國際社會不存在正義和道德,也不是我們眼里的“恩怨情仇的江湖”,各國的國家利益是戰略的基本出發點,各國政府會根據需要,隨時切換態度,日本人在其政府的洗腦之下,開始對美國人心存感激,這符合美國和日本各自的利益。
于是才有了開頭的一幕,日本民眾就對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的離開,感激涕下,聲淚俱下,結合前因后果,這就不難解釋了,美國投下的核彈不但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反而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保命符,同時也是美國收割二戰成果的工具,并且在當時看來這是正義之舉。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日本再次邀請各國領導人訪問廣島、長崎,意在強調其作為唯一原子彈受害國的身份,長崎每年8月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長期舉行關于核爆的展覽、教育和宣傳,但是很少提及原子彈攻擊日本的歷史背景。
日本政府也不會為死于核彈的遇難者,公然譴責美國,因為一旦美國反駁,必然就會追溯到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的罪行,那么日本多年來精心包裝的“受害者”形象就會化為泡影,所以很多日本人只有受害者心態,不會去反省災難發生的本質。
軍國主義思想一直在扭曲日本民眾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將是危害中國乃至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