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巴空戰的討論鋪天蓋地,但有個細節始終讓人脊背發涼——當霹靂-15導彈在100多公里外鎖定印度“陣風”戰機時,對方飛行員直到導彈命中都沒發出任何告警。這事兒邪乎到什么程度?就好比有人拿槍指著你腦袋扣扳機,你卻連槍響都沒聽見。
巴方公布的通話錄音是最直接的證據。四機編隊里,隊長呼叫隊友時,兩個聲音立刻回應,第三個卻永遠沉默了。直到另一個飛行員說“看到空中火光”,大家才知道第三架“陣風”已經凌空爆炸。按照飛行員訓練手冊,發現導彈來襲后,三秒內就得完成機動規避、釋放干擾彈、無線電告警三連動作。但這段錄音里,除了正常通訊,連半句“導彈來襲”的驚呼都沒有。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架“陣風”從頭到尾都沒察覺到死神逼近。
這就奇了怪了。現代戰機的告警系統就像“電子保鏢”,至少有兩道防線。第一道是火控雷達鎖定預警——當殲-10CE的雷達從搜索模式切換到跟蹤模式時,掃描頻率會暴增,這種高頻信號就像黑夜中的探照燈,“陣風”的雷達告警器(RWR)按理說應該立刻尖叫。第二道是導彈末段主動雷達開機——霹靂-15的主動雷達導引頭一旦啟動,其雷達波就像敲響的銅鑼,“陣風”的告警系統不可能聽不見。更別說“陣風”還配備了紅外/紫外告警裝置,導彈尾焰在夜空中就像燃燒的火炬,怎么會完全無視?
有人說這是“AB導”戰術的功勞,也就是A戰機發射導彈、B平臺中繼制導。但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只要有中繼制導,火控雷達就得持續照射目標,“陣風”的RWR照樣會報警。就算中繼階段僥幸蒙混過關,導彈末段主動雷達開機時,“陣風”總該有所反應吧?結果卻是全程靜默。這說明常規戰術根本解釋不了這次“靈異事件”。
真正的突破口可能在雷達技術上。殲-10CE的火控雷達很可能采用了低截獲概率(LPI)模式。傳統雷達鎖定目標時,會像機關槍一樣連續發射高頻信號,而LPI雷達就像狙擊手,每次只發射極短的脈沖,而且頻率跳變極快。這種信號混雜在民用無線電波中,“陣風”的RWR就像在嘈雜的酒吧里找特定的聲音,根本分辨不出來。美國當年在F-22上試過這技術,但效果一直沒下文。要是咱們的殲-10CE真把這技術吃透了,那可就把“陣風”的電子戰系統按在地上摩擦了。
更恐怖的是霹靂-15的制導頭。如果它采用了多模復合制導,比如主動雷達+被動雷達+紅外成像,那就相當于導彈長了三只眼睛。尤其是被動雷達模式,導彈可以“靜默”追蹤敵方雷達信號,不發出任何電磁波。這種情況下,“陣風”的告警系統就像瞎子摸象,根本不知道危險從哪兒來。要知道,“陣風”號稱裝備了全球最先進的“頻譜”電子戰系統,還在演習中“擊敗”過F-22。結果在實戰中,這套系統面對霹靂-15時,連個屁都沒放出來,這不是打法國人的臉嗎?
最值得玩味的是,這次空戰徹底暴露了“陣風”的致命缺陷。它的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口徑太小,探測距離只有200公里左右,而霹靂-15的射程超過200公里。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一個拿著2米長的矛,另一個卻只有1米長的匕首。更絕的是,殲-10CE的AESA雷達可以在1秒內完成2000次波束轉向,同時跟蹤多個目標,而“陣風”的電子戰系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威脅信號。這種代差,就算印度飛行員訓練再刻苦,也只能是案板上的魚肉。
這場空戰撕開了現代空戰的遮羞布:當雷達技術突破臨界點時,所謂的“電子戰優勢”不過是皇帝的新衣。“陣風”的慘敗不是偶然,而是體系對抗下的必然。印度花大價錢買來的“先進戰機”,在中巴聯合打造的防空網絡面前,就像紙糊的玩具。更諷刺的是,印度空軍至今還在嘴硬,說什么“寡不敵眾”,卻不敢承認自家電子戰系統被徹底碾壓的事實。
這次事件給全世界提了個醒:在超視距空戰時代,誰掌握了雷達和導彈的“靜默殺”能力,誰就能掌控天空。霹靂-15用實戰證明,真正的威脅不是導彈本身,而是它讓對手“看不見、聽不到、躲不掉”的恐怖能力。當“陣風”的殘骸墜落在印控克什米爾時,印度空軍的自信也跟著一起摔得粉碎。這場空戰的真相,遠比任何好萊塢大片都更讓人脊背發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