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麗妃
在歲月的長河中,琵琶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它簡潔的四根冰弦,訴說著千年的烽煙與柔情。每一次指甲彈挑琴弦,都像是在觸摸歷史的脈搏,讓那些沉睡在時光深處的故事重新蘇醒。而我,一個癡迷于琵琶的行者,便在這弦音中,與千年之前的靈魂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初學琵琶的日子,是艱難而痛苦的。手指的疼痛讓我幾乎想要放棄,但每當獨自在琴房練習時,那些古老的旋律總會在我耳邊回響。它們像是來自千年前的呼喚,讓我無法抗拒。
練習琵琶技法,我總在“輪指”處敗下陣來。五指交替觸弦,需要毫秒不差的韻律,稍有不慎,便如斷箭墜落,弦音凌亂。琴房里,蟬鳴與汗水交織,我的指尖在琴弦上磨出血泡,疼痛如針刺般鉆入心底。然而,就在那疼痛中,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那是楚漢相爭的垓下,霸王揮劍時迸發的千萬道寒光,每根弦都在錚鳴,似碎裂的鎧甲,又似戰馬的嘶鳴。我終于明白,這密如驟雨的輪指,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歷史的吶喊。
掃弦的剎那,最見功夫。老師讓我將整條手臂想象成弓弩,半輪掃弦如萬箭齊發。某個深夜,第二弦突然崩斷,銀絲在空中劃出凄厲的弧線,倒像是虞姬自刎時拋出的水袖。斷裂的琴弦在月光下顫動,我突然想起“銀瓶乍破水漿迸”的詩句。原來,所有極致的綻放,都必然伴隨著某種碎裂。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那些樂伎在宮廷中彈奏琵琶時,指尖凝結的血與淚,她們的每一次撥弦,都是對命運的抗爭與悲歌。
練琴時,我常常將琵琶橫抱作飛天之勢。這具從龜茲石窟出走的樂器,既載得動“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殺伐,也盛得下“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蒼涼。當《十面埋伏》的掃弦掀起鐵馬冰河,二十六品檀木突然化作李憑手中的紫檀箜篌,我的指甲成了女媧補天的五色石,每一次觸弦,都在修補時空的裂縫。
暮色漫進琴房時,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盤”與李賀的“昆山玉碎鳳凰叫”竟在絲弦震顫的同一毫秒里重疊。我仿佛看到了潯陽江頭的荻花,聽到了秋夜里的琵琶聲,那是江州司馬的青衫被秋雨浸透的悲涼,也是千年之后,我在琴房中與古人靈魂相逢的感動。
如今再奏《十面埋伏》,指甲與絲弦摩擦的焦灼感仍在,但那些被琴弦割裂又愈合的繭,已能在“絞弦”技法里揉出真正的金戈之音。當十面埋伏的殺伐聲在琴箱中炸開,我常想起李賀寫李憑彈箜篌的句子“石破天驚逗秋雨”。原來,千年烽煙真的可以凝結在六相二十四品的木紋里。
琵琶的弦音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喧囂中感受到一種寧靜與深沉。我的指尖在琴弦上徘徊,每一次觸弦都像是在叩問歷史的門扉。那些古老的音符,如同從遠古傳來的回聲,穿過時空的隧道,落在我的指尖,讓我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
在練習琵琶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了它的真諦。琵琶的每一次弦音,都像是在編織一幅歷史的畫卷。我開始明白,琵琶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歷史的見證。每一次撥弦,都是與古人對話的方式,每一次練習,都是對歷史的致敬。琵琶的傳承,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