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兵征討漢中張魯,為進攻益州劉備做準備。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率領大軍到了漢中后,張魯避其鋒芒趕緊逃到了巴中,曹操發現漢中山勢險峻,軍糧難以為繼,就打了退堂鼓。
他為了給自己的退兵找借口,就說道:
“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
曹操的意思是,漢中是個信奉妖教的地方,多它一個不多,少它一個不少,?我們糧草快沒了,還不如退兵。
張魯以五斗米道起家,曹操說它是妖妄之國倒也沒什么毛病,但若說漢中可有可無純粹是為了給自己找臺階。
當年劉邦以漢中王身份奪取天下,算是老劉家龍興之地,怎么能說可有可無呢!
曹操率領大軍撤退,讓主簿劉曄都督后軍,依次退出漢中。
劉曄心想,大老遠跑到這里,還沒見到張魯的影子就撤退,這算哪門子事,況且現在因為缺糧撤退,大軍也會因此有所減員,還不如直接進攻,趁機干掉張魯。
劉曄騎馬追上曹操,力勸曹操繼續進兵,曹操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聽勸,他這個人只要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就能聽你的,這也是他能成事的一個主要原因。
曹操停止撤軍,繼續進軍,張魯走投無路就投降了曹操,漢中被曹操收入囊中。
打下漢中后,曹軍聲勢大振,士氣高昂,劉曄覺得這是趁勢滅蜀的最佳時機。
劉曄向曹操建議道,現在我們拿下了漢中,蜀中地區人心震恐,個個都被嚇破了膽,大軍趁著士氣正旺的時候直取成都,益州可以傳檄而定。
劉曄還說,劉備雖然是個人杰,有計謀卻遲鈍,況且他剛剛得到蜀地,蜀地士民對他并不死心塌地,聽聞漢中被收服,蜀地已經如驚弓之鳥,現在以大軍壓境,蜀地很容易攻克。
如果給予劉備喘息的機會,蜀地就會被穩定下來,屆時劉備據險自守,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劉曄分析的非常有道理,可惜這一次曹操沒有聽從,而是選擇了退兵。
二
據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退兵七天后,蜀地的投降者說,當時漢中被打下后,蜀中一日數十驚,都以為曹操要大舉進攻益州,劉備接連斬殺數人也不能安定局勢。
看來劉備集團在當時真的慌了,已經無力管控即將四分五裂的局勢。這也難怪,劉備作為外來戶,一直奉行荊州派第一,東州派第二,益州派第三的原則,益州本地士族十分不滿,早就想著反水,趁曹操來攻時投降曹操,里應外合消滅劉備豈不美哉。
可惜當時曹操并沒有繼續南下,被劉備穩定住了局勢。
這時候曹操問劉曄,現在再去進攻蜀地,能不能成功,劉曄心想,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黃花菜早涼了,他沒好氣的跟曹操說,現在蜀中已經小定,不能再去進攻。
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曹操滅蜀的最佳機會已經錯過。
據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分析,曹操拿下漢中后,沒有繼續南下滅蜀,是因為大本營許都出了問題,有發生政變的跡象,曹操不得不回去掌控大局。
這個分析最符合曹操撤兵的原因,應該是曹操得到了密報,說有人要趁曹操不在作亂,曹操權衡了一下利弊,便趕緊撤軍。
之后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發生了耿紀、韋晃叛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發生了魏諷叛亂,這說明曹操的大本營不穩固,一直有人在找機會作亂,建安二十年曹操征漢中時就已經有了苗頭。
還有人分析說曹操當年在赤壁之戰留下了后遺癥,怕因為貪心太大,還會導致赤壁一樣的失敗,故而才說“人若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他也怕賠了夫人又折兵。
強如曹操這種梟雄,也有錯失機會的時候,假如曹操聽從劉曄的建議,一鼓作氣滅蜀,那曹操就有可能提前六十年結束三國分裂的局面,提前統一華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