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到4月的臺兒莊這場大戲,不得了,孫連仲帶著他的部隊在那正面硬鋼,把日本的第5和第10師團給整得頭昏腦脹,搞得日本人傷亡上萬。這可不是小事,這是抗戰來頭一遭的大勝利。
孫連仲手下那可是精兵強將。雖然掛的是中央軍的名頭,但說到底,他們是從西北軍那邊分出來的。這伙人,獨立性強得很,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別的西北軍雖多,但孫連仲他們這支算是特別的存在。
說到底,那時候的西北軍,名頭雖大,其實是一鍋亂燉。除了孫連仲這邊硬氣,在其他地方,比如平津冀察的宋哲元,山東的韓復榘,還有龐炳勛,雖然都算西北軍,但各打各的,誰也不帶誰玩。
現在,我們不聊別的,就聊聊孫連仲這塊硬骨頭。他那部隊,號稱第2集團軍,下面有2個軍的番號,具體來說是3個師加一個旅。這不是一般的小部隊,這是有實力有底蘊的老牌部隊。
孫連仲的這支隊伍,既然是打西北軍的旗號,那自然和普通的中央軍不太一樣。他們在兵力、裝備還有彈藥上,都有自己獨到的一面。別看現在誰都喊著中央軍,當年這支隊伍能在臺兒莊打出名堂,那是真真兒的靠實力說話。
02
那會兒的西北軍,說白了,就是一群不服管教的硬角色。中原大戰后,孫連仲這伙人拐彎抹角地倒向了蔣介石,于是就有了那個第26路軍的名號。這幫人手里的兵力還是挺壯觀的,兩個九團制的步兵師,加上一個二旅制的騎兵師,算是挺能打的一伙。
但蔣介石那心思多得很,總感覺這支隊伍靠不住,就把他們調到南方去和紅軍斗去了。結果,經過寧都起義、宜黃戰敗這兩出鬧劇,第26路軍原來的實力大不如前,就剩個27師和個改編的44旅了。
蔣介石這人做事,有時候就是這樣,看你不順眼了,非得把你整得沒邊。但孫連仲這位兄弟,還算是會做人,對南京那邊挺聽話的,所以第26路軍的名頭還留著,而且還給補了“生力軍”。
這“生力軍”聽起來新鮮,其實也是西北軍里的老面孔。除了孫連仲,還有個吉鴻昌,這哥們手下的第22路軍也是精銳。結果蔣介石一出手,吉鴻昌就被擠兌走了,第22路軍也就成了歷史,原本的部隊變成了第30軍。
蔣介石接著又來一手,把這第30軍直接編到孫連仲的第26路軍里,意思就是讓孫連仲帶帶這幫兄弟。
03
孫連仲手下這支隊伍,雖然也是亂哄哄的有點內斗,但孫老大在西北軍里的名聲挺響,加上南京那邊給的助攻,最后還是他說了算,穩穩地掌握了大局。經過一番折騰,孫連仲的第26路軍就成了個有兩個軍番號,具體是3個步兵師加一個獨立旅的陣容。
細說起來,第30軍下面有第30師和第31師,第42軍則是有第27師和那個獨立的第44旅。原來的特務旅就此解散,成了增援前線的肉腳。
孫連仲這位兄弟,因為比較聽話,所以在中央軍搞那個“調整師”的大洗牌時,他的第27師就被挑出來,成了特殊照顧的對象。所謂的“調整師”,就是咱們現在說的那種裝備相對統一,武器口徑啥的都能對上號,還能搞到不少新槍新炮的部隊。尤其是機槍的配備,簡直是當時的先進水平。
因此,那個第27師在孫連仲這幫人中間,簡直就是鍍了金的存在,俗稱“座師”。而那第30師和第31師,因為不是孫連仲的親兒子,所以裝備和待遇就差了不少。
04
1937年,抗日戰爭一觸即發,孫連仲帶領的這支部隊,算是跑得挺快,直接就北上參戰了。本來被改頭換面叫做第1軍團,不過大家還習慣叫他們第26路軍,聽著親切。這幫人歸的是第2集團軍,可惜指揮的大哥劉峙那邊應對得不是很給力,導致隊伍早早就崩了,集團軍的番號也就被收回去了。
孫連仲這幫人從河北撤了之后,就轉戰山西去了,后來還在娘子關這地方跟日軍掐了一陣。那會兒,第26路軍還是干得挺漂亮的,雖然自己也損失得厲害。
到了1937年11月,孫連仲給蔣介石發了個報告,說自己這四個月抗戰下來,傷亡慘重,連隊團的人數都剩得可憐,三師一旅加起來能打的就三千多人了,而且指揮官多得很,真正能上戰場的倒是沒幾個。
這會兒,孫連仲就琢磨著,把剩下的這些能打的,加上一些特種兵,重新整編成一個師。其實就是把30師、31師還有27師、44旅,每個都挑一團出來混成一個新師。至于剩下的人,孫連仲打算拉到河南去招新兵、練新兵。
為啥選河南呢?說到底,河南是西北軍的老巢,兵源地嘛。抗戰前,第26路軍就在河南混。這西北軍的招兵練兵,那是有一套的,甚至在河北、山西打仗的時候,孫連仲已經開始在豫東、魯西這些地方秘密招募新兵了。
孫連仲對蔣介石那套收拾雜牌軍的手法早就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沒閑著,一方面提前派人四處招兵買馬,另一方面還招攬了一幫從河北流亡下來的學生,搞起了個干部訓練班。所以,當接到命令要往河南許昌去整編的時候,這支隊伍的規模和戰斗力很快就恢復了。
說到底,到了臺兒莊開打前,這幫人不僅人數上來了,連帶著裝備和彈藥也跟上了。具體數說起來,那時候孫連仲手下三個步兵師,總共有12個步兵團,還有那個獨立的第44旅,另外搞了兩個步兵團,加上些直屬隊伍,整個陣容還是挺壯觀的。
到了裝備這塊,臺兒莊一打響,孫連仲那個嫡系的第27師,槍炮彈藥的數量也是數得清清楚楚。步槍大概3000支,手槍263支,輕機槍271挺,重機槍62挺,迫擊炮22門。子彈呢,大概有90萬發,迫擊炮彈也有534發。
比起理想狀態下的“調整師”,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還算是挺齊全的。步槍算是滿編的75%,輕機槍達到了84%,重機槍86%,迫擊炮更是高達92%的滿編率。
說到彈藥,那90萬發子彈,在當時算是個不小的數字。平均下來,每支步槍能分到100發子彈,輕機槍每挺710發,重機槍每挺4610發,迫擊炮每門也能有24發炮彈。這裝備,放在當時的中國軍隊里,絕對算得上是裝備精良了。
05
那時候,第30師和第31師雖然聽著裝備不如孫連仲的親兵第27師,但看數字你可能會納悶,怎么看起來這倆師的裝備反倒還不錯,特別是還有那么幾門山野炮呢?
這里頭有點門道。這兩個師額外補充了500支粵造步槍,讓步槍的總數看上去多了不少。但別忘了,這三個師原始剩下的步槍其實差不多,真正的區別在于第27師的步槍全是新的漢陽造,這可是統一的好貨色。而第30師和第31師那些步槍,雜七雜八的,性能上就差遠了。
至于那幾門山野炮和迫擊炮,按理說調整師是應該配備山炮營的,但蔣介石那邊舍不得給新炮。實戰中,這些師通常都是用老舊的博福斯山炮,加個營來加強火力。
第30師和第31師手上的那幾門山野炮,其實也是西北軍留下的老東西,勉強能用用。
在孫連仲的隊伍里,輕重機槍的裝備差異就挺明顯的。要不是后來給第30師和第31師補了幾十挺新槍,他們手里的機槍數量可能還要少些。至于迫擊炮,除了分到的那幾門新炮,其他都是西北軍時期遺留下來的舊貨,所以雖然炮彈看著多,實際上都是些老物件。
至于獨立的第44旅,資料上沒提,所以也就不好說他們的裝備情況如何了。
這個時候的第2集團軍,其實就是升級后的第26路軍。雖然名字變了,但手里的力量還是那么回事。和以前相比,能說恢復到原樣顯然是夸張了,勉強算是恢復了七成的戰斗力。
到了臺兒莊,孫連仲的部隊跟日軍那些裝備精良的部隊相比,武器裝備確實差了不少。不過在那場戰役中,孫連仲的部隊還是打出了不小的火力,消耗了將近383萬發子彈,迫擊炮彈超過2.5萬發,山炮彈460發,手榴彈也用了將近5.2萬枚。
06
日本那邊對咱們的第27師、第30師評價挺高的,說是裝備沒啥差別,機關槍、迫擊炮一應俱全,連捷克式輕機槍一個連都配了9挺,士兵還都戴著鋼盔,軍服都是絨的,裝備看起來挺講究的。這當然有點夸大其詞,但不得不說,咱們那會兒機關槍確實不少,火力也確實不弱。
這背后其實有李宗仁的功勞。第31師一到臺兒莊,李宗仁就先了解了部隊的武器狀況,然后立馬吩咐幕僚補發彈藥。而且,臺兒莊里還有沈鴻烈海軍陸戰隊的彈藥庫,關鍵時刻,守庫的士兵也跟第2集團軍一起上了,庫里的彈藥也是隨便用,這也是守軍能夠發揮出那么強火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說到底,在那場戰爭中,炮火的作用比單純的槍彈要大得多。日軍那邊輕重火炮配備得很充足,在實戰中對咱們守軍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臺兒莊這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等到日軍真正沖進莊里時,每一寸土地的爭奪都伴隨著激烈的炮火和肉搏戰,咱們的第2集團軍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按照孫連仲自己5月13日的報告,第27師傷亡了4037人,剩下的戰斗員還有2879人;第30師損失了3089人,剩下2093人能打;第31師的損失更是達到了3740人,剩下的戰斗員僅有1231人;第44旅也不輕,傷亡800人,剩下2023人。這場戰斗,幾乎讓第2集團軍的戰斗人員損失了一半以上。
但是,這場硬仗也沒白打,日軍的精銳部隊在臺兒莊吃了大虧,死傷無數,丟下的重武器也不少。這次戰斗,不僅重創了日軍的侵略勢頭,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振了我們抗戰軍民的斗志和信心。
可以說,臺兒莊的勝利,不僅是戰場上的勝利,更是心理上、士氣上對抗日戰爭的一大推動。這場戰役讓我們看到了,只要團結一心,敢于拼搏,就算是裝備、人數上有差距的情況下,也完全有能力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