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東局勢又熱鬧了!也門胡塞武裝對著以色列和美國軍艦一頓猛揍,搞得紅海航運雞犬不寧。伊拉克政府早就被美國打殘了,沙特是美國鐵盟友,敘利亞自己都快散架了,伊朗又被美國制裁得半死不活,按道理胡塞武裝早該消停了。
可現實是,胡塞不但沒慫,反而越戰越勇,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那么到底是誰在給胡塞武裝遞刀子呢?
伊朗:"抵抗軸心"的隱形操盤手
很多人覺得伊朗現在自身難保,哪還有精力支持胡塞呢?這其實是個誤區。雖然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確實讓其經濟元氣大傷,但伊朗搞代理人戰爭的本事可是祖傳的。
胡塞武裝和伊朗同屬什葉派陣營,兩者有天然的親近感。更關鍵的是,伊朗通過"抵抗軸心"網絡,一直在給胡塞輸送武器和技術。
聯合國的報告早就指出,胡塞武裝使用的無人機和導彈,從技術特征到制造工藝,都和伊朗軍工產品高度相似。這些武器怎么運到也門的?
主要靠兩條路:一條是通過阿曼和也門南部的陸路走私通道,另一條則是海上偷運。2020年在阿拉伯海截獲的那艘走私船,就裝滿了伊朗產的反坦克導彈。美國組建紅海特遣隊,說白了就是想掐斷這條補給線,但效果嘛,看看胡塞最近的火力就知道了。
更絕的是,伊朗還玩起了"離岸平衡"。今年5月美國和胡塞達成停火協議,表面上看是阿曼在斡旋,實際上伊朗在背后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美胡分離式停火",既讓胡塞獲得了喘息機會,又沒讓伊朗直接卷入沖突,還維持了"抵抗以色列"的政治正確。
就像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說的:"伊朗不會發起戰爭,但也不會坐視威脅"。這種模棱兩可的表態,恰恰給了胡塞繼續鬧騰的底氣。
胡塞的"造血功能":控制區的生存之道
光靠外部輸血肯定不夠,胡塞武裝能在也門折騰這么多年,關鍵是自己有"造血功能"。他們控制著也門三分之一的領土和大部分人口,首都薩那和紅海港口荷臺達都在手里攥著。這些地方可是也門的經濟命脈。荷臺達港是也門最大的港口,承擔著全國70%的物資進口。
胡塞武裝通過控制港口,既能收取高額關稅,又能通過走私石油、武器賺得盆滿缽滿。更絕的是,他們還搞起了"海上碰瓷"——在紅海襲擊商船,然后索要"過路費"。
2023年巴以沖突爆發后,胡塞武裝打著"支持巴勒斯坦"的旗號,對以色列相關船只發動襲擊,一度讓全球12%的貿易航線陷入癱瘓。這種無本萬利的買賣,讓胡塞賺得飛起,也讓美國和以色列頭疼不已。
除了經濟手段,胡塞還深諳"以戰養戰"的精髓。他們通過占領政府軍的武器庫、收編地方武裝,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2017年打死也門前總統薩利赫后,胡塞更是收編了大量政府軍和部落武裝,兵力從幾萬人膨脹到十多萬。這種滾雪球式的擴張,讓胡塞在也門內戰中越戰越強。
地緣博弈:大國角力的"暗線"
胡塞武裝能在夾縫中生存,還離不開大國之間的博弈。美國雖然嘴上喊著要打擊胡塞,但心里清楚,真要徹底消滅胡塞,就得陷入也門這個泥潭。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和胡塞達成停火協議,說白了就是想把精力騰出來對付伊朗和中俄。而以色列雖然被胡塞打得夠嗆,但也不敢輕易對也門動武,因為怕刺激伊朗,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
俄羅斯則在背后玩起了"平衡術"。一方面,俄羅斯和伊朗保持著密切的軍事合作,間接支持胡塞;另一方面,俄羅斯又和沙特等海灣國家眉來眼去,在能源市場上和美國較勁。這種"兩頭下注"的策略,讓俄羅斯在中東局勢中始終保持著影響力。
最有意思的是阿曼。這個低調的海灣國家,在美胡停火協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阿曼和伊朗關系特殊,一直是美伊秘密對話的橋梁。這次促成停火,阿曼既是為了維護紅海航運安全,也是想在大國博弈中刷存在感。這種"小國大外交"的操作,讓阿曼在中東局勢中突然成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結語
說了這么多,答案其實很清楚:胡塞武裝的背后,既有伊朗的直接支持,也有自身的"造血功能",更有大國博弈和意識形態的加持。就算美國把伊朗制裁得半死,只要中東的結構性矛盾不解決,只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沖突不止,胡塞就永遠有生存的土壤。
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常理無法度量中東。在這里,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胡塞武裝的"不死之謎",其實就是中東地緣政治復雜性的一個縮影。當我們在感嘆胡塞"硬剛"美國和以色列時,不妨想想:在這場博弈中,到底誰
才是真正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