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在某平臺上發表了某公司避雷的筆記,被前公司看到后起訴,要求刪帖、賠償5000元并且公開道歉,置頂《道歉聲明》。誰知道官司打了歷時小兩年,最后竟然是網友贏了。但是網友為了滿足前公司的愿望,還是決定在個人賬號發表《道歉聲明》。
這也難怪有人會說:“現在不流行發避雷帖了,直接道歉帖,起的效果一樣的。”
某平臺上搜索關鍵詞:“道歉聲明”,出來一堆帖子,流量比那些認真寫的公司避雷貼高多了。真不知道這些公司老板看到后是個什么想法,估計臉都氣紅了。本來想著給這些“刺頭”施加壓力,刪帖道歉,維護公司臉面。這下可好,公司更出名了,全是負面打臉的。
“本來我都沒看過你之前的帖子,但是這回真避雷了”,點贊最高的網友留言。
雖然看著挺爽,但是作為當事人來說,有些還是受到不小的驚嚇。第一次被威脅,第一次收到法院傳票等。特別對于只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職場小“菜鳥”來說,發帖只是發泄內心的不滿而已,誰知道惹到一身騷。
所以,大家在發表類似內容盡量不要直接寫出公司名字和姓名等涉及到隱私的部分。如果實在就想曝光,出一口惡氣。那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出現刻意夸大、杜撰的成分。自己的親身經歷,敘述事情的發生經過,客觀評價,這些即便將來鬧上公堂,你獲勝的概率高些。就像文章開頭截圖中網友經歷,官司打了近兩年,最后還是公司敗訴,人家是真實地發表自己的親身經歷,客觀公正。
舉了真實的例子:一位網友,吃個瓜就能吃上被告席。
某一天,突然收到了法院的傳票,自己成了被告。腦袋很懵圈,自己沒干什么違法或者損害別人的事情啊,花了一個多小時和法官溝通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2022年我在某平臺游覽推送的一篇貼子,貼主把我司某個項目組的組長A罵了一頓,大概內容就是描述A這個人很喜歡pua別人,勸告大家避雷,不要來這個組。后面A可能看到了,就把平臺和貼主以及貼子里面跟貼的人都告了。我是其中最冤的,只是在回復評論中表達了”xx項目組我司只有一個”符合事實的客觀描述,沒有任何侮辱性的言辭就這樣也被告了。
最后判決是貼主及其中兩位跟貼人認定侵犯A的名譽權,分別賠償3000元、1000元、1000元精神損失費,公開賠禮道歉,并且賠償A律師費10000元。由于我只是事實描述,所以沒有被認定為存在侵權。
上面這個案例還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平臺的匿名化不可靠。其實沒有絕對的匿名,平臺所宣傳的匿名只不過是在前臺不展現你真實的身份而已,你在注冊會員的時候,已經實名了。
比如:某網友匿名造謠“小鵬不行了,供應鏈公司已經不發貨啥的......”被小鵬汽車起訴,最后出來道歉。
既然你在注冊時已經實名,那么公司想找到你這個人流程上很簡單,跟平臺一起列為被告,要求平臺協助提供用戶信息即可。大家別以為匿名就很安全哦,在我國,上網沒有“完全匿名”一說。
作者:大喇叭;編輯:思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