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只不過用了一個簡單的試探,就讓特朗普政府再一次破防了。
特朗普一直表示想要訪華,可硬生生被晾了4天,至今都沒有收到中國的請柬。
特朗普逐漸明白美國想要的中方是絕不會給,隨即就對中國展開了報復,將中方一領域加征100%的關稅。
特朗普的 “訪華試探”
前陣子,那個總愛搶鏡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中東轉了一圈回來,好像不經意地提了一嘴要去中國的事兒。
有人問他愿不愿意去中國走走,他立馬來精神了,表示愿意,瞧這姿態,意思就是等著中國這邊給個回應。
誰知,日子一天天過去,中國這邊愣是沒聲兒,連句官方的客套話都沒給,這下習慣了走到哪兒都是焦點的特朗普,估計心里有點不是滋味,算是小小“破防”了一回。
了解特朗普那套路的人都清楚,他老喜歡在媒體上、網上放點消息,聽著挺大動靜,其實對方可能壓根不知道。
他就想營造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氣氛,可這戲碼演多了,大家耳朵都磨出繭子了,特別是中國這邊好幾次出來澄清,他在國內的信譽度也跟著掉了不少。
這陣子,中美剛就關稅發了份聯合聲明,意思是給了九十天的窗口期,讓大家坐下來好好談,看能不能把貿易這事兒理順。
表面看著雙方關系緩和點了,可美國那邊緊接著的表態,還是很強硬,特朗普政府表示,要是九十天里談不成協議,關稅還會上調。
這不就是明擺著說嘛,“要么按我的來,要么繼續給你加稅”,這壓力又甩回到中國這邊了。
中國這邊也把話挑明了,美國那種“嘴上說一套,手上做一套”的搞法,對談判一點好處沒有,想在中國這里撈到好處,前提是先把自己的錯給改了,不然一切都是徒勞。
對華加征新關稅
可就在雙方動嘴皮子的時候,真正的較量就已經在關稅的戰場上打響了,雖然說特朗普政府簽了那份聲明,可手里的鐵拳也沒停著,反而瞄準了中國的一些特定領域。
聽說美國打算對中國的港口起重機加個高達100%的關稅,這背后的小心思很明顯,就是想扶一把美國本土的造船業。
設想一下,要是這個稅真加上去,再加上之前說了但還沒執行的25%的稅,這起重機的稅率可能就沖到驚人的270%了。
這可不是單打獨斗,之前美國就已經宣布要對中國擁有、經營或建造的船只收高額的港口費用,想從海上運輸這塊兒給中國施壓。
而且前幾天特朗普政府就對中國芯片下手了,對中國的芯片制造商搞了新的制裁,科技戰的弦繃得更緊了。
面對美國這種步步緊逼,中國這邊當然不會傻站著,就在美方琢磨著對起重機下狠手之前,中國商務部已經把一份調查結果給公布了。
這是針對從美國、歐盟、日本還有臺灣地區進口的一種叫共聚聚甲醛的工業塑料的反傾銷調查,這東西用處可大了,建筑、醫療、汽車都能見到。
調查結果清清楚楚地證明了,這些地方確實在搞傾銷,東西賣得比成本還低,把中國市場的秩序全攪亂了,把我們自己家的企業都擠兌得夠嗆。
對此,中國這邊就按照世貿組織的規矩,對從美國來的這種產品加了74.9%的反傾銷稅,其他地方也按程度輕重加了稅,這也算是合情合理合法。
同時也是在告訴美國,別以為你搞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我就沒招,你要是繼續這么干,我肯定會堅決回擊。
中國的“王牌”
面對美國的一次次施壓,中國也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稀土。
都知道,稀土這東西被叫做“工業維生素”,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張關鍵的牌,看看數字就知道,全球六成多的稀土產量在中國,更厲害的是,經過提純加工后的高純度稀土,中國供應了九成以上。
這意味著,不管稀土是從哪兒挖出來的,絕大部分最后都得送到中國來提純和加工,才能變成那些高科技產品里用得上的東西。
自從中美簽了那份關稅協議后,外面就有人注意到,中國這邊對稀土出口許可證的審批速度好像慢了下來,而且還搞了個“一批一證”的新規矩,要求出口商把每一批稀土最終要賣給誰、用在哪里都得清清楚楚地報上來。
這種精細化的管理,不光是打擊走私和繞道走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讓中國能準確掌握稀土的流向,確保這些寶貝疙瘩是用在正道上,而不是被人囤起來或者用在對中國不利的地方。
英國媒體報道說,包括特斯拉、福特這些美國公司,都已經感覺到供應鏈的壓力了,正急著找別的辦法,美國媒體自己之前就有人評論說,中國真要是動用稀土這張王牌,美國能拿出來的反制手段,那是相當有限。
轉頭再看看美國,他們在另一個關鍵領域就顯得特別被動,特朗普政府想靠著對中國港口起重機加高稅來保護自己家的產業,可結果也是挺尷尬的。
美國本土自打上世紀以來,基本就沒再生產過岸橋起重機這種大型的港口設備了,現在美國全國的港口碼頭用的岸橋起重機,八成以上都得靠中國制造。
這東西技術門檻高,全球能穩定生產供貨的廠家本來就沒幾個,中國企業憑著產量大、性價比高,基本把市場給壟斷了。
美國港口的負責人在聽證會上都沒藏著掖著,直接說他們去年就跟中國簽了買岸橋起重機的訂單,估計2026年才能到貨,要是真加100%的關稅,那碼頭的正常運轉和升級換代就全亂套了。
業內普遍認為,就算硬是把關稅加上去,這筆錢最后八成還是得美國港口自己掏腰包,或者轉嫁給美國的消費者,美國的這種依賴性,讓美國想揮舞關稅大棒的時候,還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扛得住。
美國對全球貿易伙伴的關稅威脅
美國的貿易策略,不光盯著中國,手也伸向了全球其他貿易伙伴,跟中國簽了那份關稅文件沒多久,美國財政部長就對著其他國家發話了。
他說特朗普“提醒”了18個國家,如果不能在九十天的關稅緩和期里跟美國“誠心”地談出個協議來,那么到期后,美國加給他們的關稅就得回到4月2日中國反制后的那個水平。
這話聽著,要是說對中國放狠話還有點“挽回顏面”的意思,那對這些國家說的,就更像是在赤裸裸地威脅了。
美國之所以這么著急,一方面是因為跟這些國家的貿易談判進展太緩慢,自從特朗普說要豁免關稅,這都過去一半時間了,除了跟英國好像談成了一個協議,跟其他主要經濟體幾乎沒啥實質性進展。
很多國家好像都在拖時間,心里估計盤算著,特朗普這政策老變來變去,說不定拖著拖著,關稅壁壘自己就松了,能爭取到更好的條件。
畢竟特朗普之前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了稅又撤了,還有對其他國家說要加對等稅又給了九十天喘息期,這些事都讓大家覺得,政策彈性估計挺大的。
另一方面,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里表現出來的強硬姿態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讓一些國家看到了跟美國掰手腕的可能性,心里開始有點想法了。
報告里特意用了“誠信”兩個字,這不就是暗示美國覺得有些國家談判的時候不夠“老實”嘛。
包括日本、歐盟這些美國的傳統盟友,還有像印度這種有影響力的新興大國,自打中美達成關稅共識之后,跟美國談的時候姿態好像也變硬了,一個個都開始提自己的要求。
要是這些國家,特別是那些重量級的,都能在跟美國的談判里逼美國讓步,那后面跟著學的國家肯定會越來越多了。
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提高效率,美國甚至在考慮更簡單粗暴的辦法:反正跟一百多個國家一個一個談實在太費勁了,美國打算直接給其中一部分國家發信,自己單方面宣布它覺得合適的關稅稅率。
在特朗普政府看來,這么干能避開談判的不確定性,仗著美國塊頭大,這些國家就應該乖乖接受。
可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也藏著風險,萬一這些國家集體說不接受,那特朗普政府怎么辦?
多邊主義才是全球貿易出路
特別是美國的信用評級最近又被下調了,它的政策穩定性和可信度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盯著,要是這些國家這次妥協了,美國下次又得寸進尺提出新的要求,估計也無法順利實施了。
說到底,特朗普政府這套關稅組合拳,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其他國家,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有人就覺得,他的關稅策略在實際操作中已經有點玩不轉了。
無論是威脅要對中國港口起重機加天價稅,還是對著全球多個貿易伙伴發“最后通牒”,都可能引來反彈,到頭來傷的是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國際信譽。
反而中國這邊的態度一直沒變:可以談,但前提是得互相尊重,得平等互利,美國要是想靠極限施壓,逼著中國吃虧,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至少在美國徹底改掉它那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毛病之前,中國在核心利益問題上,是不會做根本性讓步的。
要是美國還抱著“說一套、做一套”的心態去談,那別說九十天了,就算給再多時間,可能也談不出什么真正管用的、長遠的貿易協議來,下次美國再想坐下來好好談的時候,還能不能得到同樣的響應,這事兒都說不準。
對全球貿易體系來說,真正的出路,大概是別再搞那種“美國優先”、零和博弈的單邊主義了,只有大家都回到多邊主義的框架下,好好遵守規則,平等協商,才能找到解決貿易摩擦、讓大家都能賺到錢的好辦法。
不然,談判桌上再怎么吵,到頭來可能也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2025-05-20——特朗普擬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關稅,美國業內反對:美國這行上世紀80年代就黃了
觀察者網2025-05-20——美國專家:中國很聰明,買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