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14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君子”與“小人”
春秋時,根據(jù)人的社會地位,貴族統(tǒng)治階級和腦力勞動者稱君子,被統(tǒng)治的生產(chǎn)者即體力勞動者稱小人。
《論語·子路篇》有載,樊遲向孔子請教農(nóng)事,孔子就說樊遲是“小人哉”。
“小人”也用于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潁考叔對鄭莊公自稱“小人”。
后來,“君子”“小人”由區(qū)分地位高下的兩個詞,演變?yōu)閰^(qū)分道德高下的兩個詞。
在《論語》中,“君子”、“小人”有時是表示社會地位,有時是表示道德水平。
本章中的“君子”、“小人”,是就道德水平而言的,“君子”指有德之人,“小人”指無德之人。
二、“周”與“比”
“周”是“稠”的本字,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周字是一塊田上長著茂密的,本義為“稠密”,引申為“親密”的意思。
比,舊讀去聲“bì”。“比”的本義是偕同,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如甲骨文卜辭記載:“癸丑卜亙貞,王比奚伐巴方。”其義為:“癸丑日,卜亙貞問,商王偕同奚征討巴方。”
“比”字也可引申為接近、親近的意思。
“周”和“比”在這里,都是互相親近的意思 。
朱熹《論語集注》:“周,普徧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周”與“比”都有與人親善的意思,但“周”是普遍的,無私的,而“比”是有目的地與人親善,有結(jié)黨營私的私心。
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周與比皆訓(xùn)為親為密為合,故辨別之如是:以義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周”是用道義來團(tuán)結(jié)人,“比”則是因利益互相勾結(jié)。
翻譯一下孔子的這句話:君子泛愛世人卻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卻不能相親相愛。
儒家學(xué)說,為入世做事之學(xué),怎樣處理個人與群體的關(guān)系,便是入世做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孔子的原則是“泛愛眾、而親仁”,“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等。
孔子強(qiáng)調(diào)一種個人與群體的和諧關(guān)系,但這種和諧關(guān)系是建立在仁義之上的,仁者,愛人,君子用仁義與世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便是周,小人不知仁義,以利益勾結(jié)在一起,便是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