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日本第108代天皇——后水尾天皇的茶室里,一只高麗茶碗靜靜地立在榻榻米上。碗身微斜,釉色青灰,邊緣處有一道不規則的裂紋,恰似一道閃電劈開了陰云密布的天空。天皇跪坐在蒲團上,凝視著這只茶碗,仿佛在審視自己支離破碎的帝國。
元和九年(1623年),后水尾天皇被迫退位。據載,這位三十三歲的天皇“容貌端麗,好學問”,卻在德川幕府的步步緊逼下,連選擇繼承人的權力都被剝奪。退位詔書墨跡未干,他便隱居于京都修學院,將滿腔郁憤盡數傾注于一方茶席之上。
茶道本為閑雅之事,在后水尾手中卻成了沉默的抵抗。他不用當時流行的唐物茶器,偏要選用朝鮮半島的粗陶。這些被武士階層視為“粗物”的茶碗,在他精心設計的茶席上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日本茶道史學者熊倉功夫在《近世茶道史研究》中指出:“后水尾院對高麗茶碗的偏愛,實則是對武家審美趣味的公然蔑視。”
茶室外的楓葉紅了又綠,天皇的茶席逐漸成為京都最獨特的文化沙龍。每月的“御茶事”,公卿文人接踵而至。他們跪坐在兩疊半的狹小空間里,看天皇以行云流水般的動作點茶。水聲潺潺,茶香裊裊,在這方寸之地,被幕府奪走的尊嚴似乎又回到了這位退位天皇的身上。
后水尾特別鐘愛一種名為“井戶”的高麗茶碗。碗身粗糲,釉色不均,形制歪斜,恰似他顛沛的人生。碗底的窯變紋路在茶湯映照下,恍若波濤中的孤舟。
修學院離宮的茶室設計更見匠心。后水尾天皇親自規劃建筑布局,使茶室窗戶正對比叡山。每當幕府使者來訪,總能看到比叡山——當年織田信長焚燒佛寺的屠場,如今成了茶席上最刺目的屏風畫。歷史學者笠谷和比古在《近世公武關系與朝廷》中分析:“這種空間設計絕非偶然,而是精心計算的政治隱喻。”
茶道中最精妙的部分在于“間”。后水尾天皇深諳此道,他在點茶時的停頓與續接,仿佛在演繹朝廷與幕府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
寬永二十年(1643年),后水尾天皇為女兒舉辦了一場空前絕后的茶會。茶人皆知“一期一會”之理,后水尾天皇卻將每次茶會都變成了“一期一抗”。他不用言語爭辯,只以茶碗的擺放、茶筅的攪動、茶室的朝向,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抵抗語言。荷蘭商館日記中記載,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派人詢問為何偏愛高麗茶器時,天皇只答:“美物不必問出處。”
晚年后水尾迷上了樂燒茶碗。這種低溫燒制的陶器脆弱易碎,卻因獨特的釉色變化被視為茶道至寶。延寶八年(1680年),八十五歲的后水尾天皇臨終前,命人取來所有珍藏的高麗茶碗排列榻前。他最后撫摸的是一只井戶茶碗,碗底有窯裂,卻在裂紋處生出了美麗的釉色變化。
數百年后,參觀者仍能隔著博物館的展窗清晰看到那道裂紋中泛出的青金色光芒,恰似后水尾天皇在那個壓抑的時代里,用茶道藝術劈開的一線光明。
茶碗靜默,歷史轟鳴。在武家政權的高壓下,一位退位天皇用茶席重構了權力的坐標系。那些看似柔弱的茶具,最終比刀劍更長久地刻印在了日本文化的記憶里。(2025年5月21日寫于東京樂豐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