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巴邊境上空,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攜PL-15E導彈,以0比6的戰績重創印度空軍“陣風”戰機,震驚全球。
然而,印度軍方并未低頭認輸,反而高調宣稱“繳獲”中國PL-15E導彈殘骸,揚言要“破解中國技術”,甚至聲稱法國、日本和“五眼聯盟”已爭相求購。
那么,印度為何要高調叫賣PL-15E的殘骸?我國的先進導彈技術,又是否有泄密的危險?
“戰利品”還是“廢鐵堆”?
5月9日,印度旁遮普邦霍希亞爾普爾村發現的所謂“PL-15E導彈殘骸”,被印媒大肆渲染為“中國技術的史詩級戰利品”。
然而,細看殘骸照片,真相卻令人啼笑皆非。
殘骸僅剩部分燃料艙和尾翼,主動雷達導引頭、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部件蕩然無存。
軍事專家指出,PL-15E導彈設計時內置自毀機制,一旦任務失敗或偏離目標,敏感部件會自動銷毀,以防技術泄漏。
印度宣稱的“完整繳獲”顯然站不住腳,更離譜的是,殘骸上的序列號與巴方空戰視頻中的導彈編號完全一致,暴露了印方直接挪用網絡素材的“抄襲”行徑。
此外,殘骸的物理特征也漏洞百出,PL-15E導彈標準直徑為203毫米,長度近4米,而印度展示的殘骸直徑僅150毫米,長度約2米,表面還有粗糙的手工焊接痕跡,堪稱“軍迷DIY水平”。
這樣的“戰利品”不僅無法提供技術情報,甚至連基礎的逆向工程價值都沒有。
美國《戰區》網站分析稱,殘骸的雷達罩后端部件雖帶有“導引頭檢測口”,但關鍵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早已損毀,研究意義微乎其微。
印度軍方的這一“戰利品”,更像是自導自演的宣傳噱頭,而非真正的技術突破。
不過,這場“殘骸風波”的荒誕,恰恰映襯了PL-15E導彈的實戰威力。
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在空戰中發射的PL-15E,憑借145公里的超遠射程和先進的數據鏈引導,成功擊落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
殘骸的出現,反而為中國導彈的性能做了“免費廣告”。
那么,印度為何要將一堆廢鐵包裝成“技術寶藏”?
印度為何“喪事喜辦”?
實際上,印度之所以選擇“喪事喜辦”,就是因為5月7日空戰的慘敗暴露了印度空軍的系統性短板,以及國內政治的迫切需求。
空戰中,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搭配PL-15E導彈,擊落3架印度“陣風”戰機和2架其他機型,印度空軍損失慘重。
“陣風”作為印度斥資巨資采購的“王牌”戰機,被譽為“南亞天空的霸主”,卻在實戰中被中國制造的武器體系碾壓,這一結果不僅讓印度軍方的“陣風神話”破滅,也讓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面臨巨大壓力。
為了轉移輿論焦點,印度軍方迅速將“PL-15E殘骸”包裝為“戰略勝利”。
印媒宣稱,通過殘骸可逆向工程“破解中國技術”,以此掩蓋空戰失利帶來的羞辱。
然而,軍事專家指出,PL-15E的145公里射程和“A射B導”(預警機引導戰機發射)能力,遠超印度現役的俄制R-77導彈(射程約110公里)和法制“米卡”導彈(射程約80公里)。
更致命的是,印度空軍的指揮體系仍依賴落后的對講機通訊,俄制、法制裝備的數據鏈無法有效整合,導致空戰中反應遲緩。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配備先進AESA雷達,并與預警機無縫協同,展現了體系作戰的壓倒性優勢。
這種“喪事喜辦”的宣傳策略,不僅無法掩蓋印度空軍的代差劣勢,反而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武器技術刮目相看。
誰會為“廢鐵”買單?
印媒宣稱,法國、日本和“五眼聯盟”國家已對PL-15E殘骸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上門合作”。
但這一說法在國際軍事圈內引發了廣泛質疑。
法國作為“陣風”戰機和“流星”導彈的制造國,擁有世界頂尖的空空導彈技術,其“流星”導彈射程超150公里,性能不遜于PL-15E。
日本則依賴美國AIM-120D導彈,射程與PL-15E相當,且兩國均有完整的軍工體系,研究一堆殘缺的燃料艙和尾翼毫無意義。
巴基斯坦高級軍官直言:“想了解中國技術,不如去珠海航展看真貨”。
更重要的是,PL-15E作為出口型導彈,已進行嚴格的“技術脫敏”處理,核心技術如雙脈沖發動機和AESA導引頭的關鍵算法,均未對外公開。
即使殘骸完整,逆向工程也需要完整的工業鏈支撐,而印度在高溫材料、精密制造等領域長期依賴進口,連基礎的1600℃耐高溫材料都無法自產。
美國雷神公司前工程師曾公開表示:“逆向工程不是拼圖游戲,印度缺乏系統性研發能力,靠殘骸無法復制中國技術”。
不過,這場“叫賣風波”反而為中國軍售帶來了意外的宣傳效應。
PL-15E的實戰表現,不僅讓巴基斯坦空軍成為“陣風殺手”,還吸引了埃及、緬甸等國的采購訂單,甚至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也在評估其性能。
相比之下,中國的自用型導彈PL-17和PL-21更為先進。
據網傳消息,PL-17射程超400公里,專為打擊預警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設計,而PL-21據稱可媲美美國AIM-260和俄羅斯R-37,代表了下一代超遠程空空導彈的趨勢。
網友調侃:“等西方破解PL-15E,中國下一代導彈都快退役了”。
印度“叫賣殘骸”的鬧劇,不僅未能動搖中國軍工的國際聲譽,反而讓PL-15E成為全球軍貿市場的“攪局者”,彰顯了中國從“技術追趕者”到“技術引領者”的歷史性轉變。
結語
真正的技術優勢,從不需要靠殘骸編織謊言,而是用實戰改寫規則。
印度試圖通過“叫賣PL-15E殘骸”上演一場認知戰,卻無意中為中國武器體系的實戰能力做了全球廣告。
從殲-10CE到PL-15E,中國制造在印巴空戰中的表現,徹底打破了西方對“陣風”戰機的神話,也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軍工的體系化實力。
參考資料
中華網:《印度撿到霹靂-15E殘骸會造成泄密嗎 揭秘導彈內部構造難度》2025年5月18日
中華網:《現場:印度展示印巴沖突中的戰利品 自欺欺人的炫耀》2025年5月20日
海峽網:《印度撿到“霹靂-15E”導彈殘骸,通過逆向工程偷得中國技術怎么辦?》2025年5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