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云
5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行新聞發布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介紹了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亮點活動之一——“科技賦能非遺專題展”。該展覽以“虛實之境·智守匠心”為主題,通過技術創新應用、數字化成果首發、沉浸式互動體驗三個方面 ,呈現科技賦能非遺的生動實踐。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 。封面新聞記者戴云 攝
展覽的第一板塊聚焦虛擬現實、智能交互等前沿技術在非遺領域的創新應用。電子科技大學、京東方藝云等16家研究機構與科技企業從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激發靈感、獲取素材,開發出一系列創新展品?!度嫵杉y》以數字化技術呈現宋錦、緙絲、漳緞等織繡品上的150種傳統紋樣,提煉形成紋樣生成算法,觀眾通過觸控AI互動,可生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新紋樣”,欣賞既古樸又時尚的東方美學。《數字蜀面》結合AR技術實現川劇變臉實時交互,讓觀眾從“觀看者”成為“表演者”,感受川劇“寓形于意,傳神于變”的獨特魅力?!犊椨叭f象》運用沉浸式投影和數字織機交互裝置,當觀眾滑動數字織機梭子,將在絲線穿梭的機杼聲中身臨其境感受蜀錦的織造過程。
在展覽的第二板塊中,推出多場首發活動,聚焦數字化傳播展示的最新成果?!抖墓潥狻肥钟?,通過體驗七十二物候和四川的本土文化,傳播節氣文化。《有趣的甲骨文》VR數字藝術展,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甲骨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太極拳數字文化體驗空間整合運動捕捉技術,開發“數練太極”智能跟練系統,增進公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對太極拳的認識與興趣。
展覽的第三板塊則以虛實結合的體驗設計為核心,著力打造涵蓋數字游戲、數字展覽、智能裝置等多元形態的交互場景,通過“印記北京中軸線”“交互智能茶藝師”“數字刺繡”等30余項科技裝置,構建起“可觀看、可體驗、可傳播”的數字化生態,進一步推動非遺創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