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涉及1.14億元合同的糾紛案在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一審落槌。5月初,藍曉科技(300487.SZ)與三達膜(688101.SH)的訴訟迎來階段性進展:法院一審判決三達膜需向藍曉科技支付合同價款4828.69萬元及逾期違約金,同時駁回三達膜全部反訴請求。盡管三達膜明確表示將提起上訴,但這場因鹽湖提鋰項目引發的“訴訟戰”已引發市場對產業鏈上下游合同履約風險的廣泛關注。
糾紛溯源:從合作到對簿公堂
這場訴訟的起點可追溯至2022年3月。彼時,三達膜與藍曉科技簽署《5000噸電池級碳酸鋰吸附設備供貨及安裝施工合同》,合同金額達1.14億元,占藍曉科技2021年營收的9.54%。根據合同,藍曉科技需負責原鹵提鋰吸附段裝置界區工藝、設備、電氣、儀表、控制系統等,并協助設計院完成詳細工程設計,總工期為166天。三達膜則按節點支付款項。
然而,項目推進過程中雙方矛盾激化。藍曉科技認為三達膜未按約付款,遂于2025年2月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凍結三達膜5861.15萬元資產,導致后者兩個募集資金賬戶被凍結。隨后,藍曉科技正式提起訴訟,要求三達膜支付4744萬元合同款及違約金。
面對指控,三達膜于2025年3月發起反訴,稱藍曉科技存在兩大違約行為:一是未能按合同及計劃確定的期限完成吸附劑安裝,導致總包工程進度延誤;二是所供貨商品與合同約定不一致,要求更換設備、退還多收價款并承擔違約責任。三達膜反訴金額合計約3873萬元。
一審判決:三達膜敗訴,反訴被駁回
2025年5月8日,法院一審判決三達膜需向藍曉科技支付4828.69萬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同時駁回三達膜全部反訴請求及藍曉科技其他訴訟主張。法院認定,藍曉科技已按合同約定完成吸附設備安裝,三達膜應履行支付義務;而三達膜提出的工期延誤及設備質量問題,因證據不足未獲支持。
對于判決結果,三達膜表示“不服”,并宣布將在收到判決書后十五日內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公司強調,此次訴訟暫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但對利潤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深層矛盾:項目延期與行業寒冬交織
這場訴訟的背后,是鹽湖提鋰行業從狂熱到寒冬的劇烈轉折。2022年項目啟動時,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一度飆升至59萬元/噸,但2023年后價格持續走跌,目前已滑落至6.5萬元/噸左右。價格暴跌導致部分項目跌破成本線,產能擴張周期延長,行業供需預期長期過剩。
作為項目業主的金昆侖鋰業,近年來內部矛盾頻發。天眼查數據顯示,金昆侖涉及42條經營糾紛提示信息,包括股東出資糾紛、公司決議糾紛等。
訴訟連鎖反應:資金凍結、現金流承壓
訴訟的持續發酵已對雙方財務狀況產生實質性影響。藍曉科技雖在一審中勝訴,但相關項目因訴訟糾紛尚未確認收入。公司董事會秘書于洋透露,2024年公司鹽湖提鋰系統裝置實現營業收入0.99億元,受大項目確認進度影響,較上年同期下降。
三達膜則面臨更嚴峻的資金壓力。因合同糾紛訴訟,公司募資賬戶遭凍結,涉及金額數千萬元。2025年一季度,三達膜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下降78.38%,僅為1218.99萬元。此外,公司還因另一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被吉林省安基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申請仲裁,涉案金額3409萬元,進一步加劇資金緊張。
藍曉科技同樣面臨其他訴訟風險。2025年3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包頭市分公司因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事故責任認定,向藍曉科技提起訴訟,要求償還5350萬元賠償款。截至目前,該案尚未開庭。
未來走向:二審結果成關鍵
目前,三達膜已明確表示將提起上訴,這場“訴訟戰”或將進入二審階段。對于藍曉科技而言,若二審維持原判,將有助于其確認項目收入,緩解資金壓力;而對于三達膜而言,若反訴請求獲得支持,或將挽回部分損失。
然而,無論結果如何,這場訴訟已對雙方造成深遠影響。對于鹽湖提鋰產業鏈而言,如何在合同條款中明確風險分擔機制、加強履約監管,將成為未來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