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吉林省主會場活動啟動儀式上,“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被愛心人士無償捐贈給集安市博物館。這方金印的印鈕印身一體鑄造,印面2.4×2.3厘米,通高2.8厘米,印臺高0.6厘米,重約88克。印文“晉高句驪歸義侯”工整清朗,筆劃轉接自然流暢,其中的“高句驪”即“高句麗”,是西晉頒發給少數民族高句麗的官印。它的發現與回歸,證實了西晉與高句麗存在某種形式的統屬關系。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剛表示,通過與晉代授予其他少數民族金印的比對,“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與1956年發現于內蒙古涼城小壩子灘窖藏的“晉鮮卑歸義侯”金印、“晉烏丸歸義侯”金印,以及此前面世的“晉夫余歸義侯”金印在形制規格、印鈕形態、加工技法等方面極為相似。而在印文的字體、字形和風格上,“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與此前發現的幾方“晉高句驪率善邑長”“晉高句驪率善仟長”“晉高句驪率善佰長”銅印也趨于一致。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陳根遠也認為:“這方印的尺寸、鈕制、印文內容、勘刻工藝水平,都是西晉頒發少數民族官印的典型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范恩實進一步揭示了金印背后的歷史——從“歸義侯”到“邑長”“仟長”“佰長”,西晉對高句麗的冊封深入到高句麗政權的基層單位,說明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管轄十分徹底。而這一方印與以往已經發現的與高句麗朝貢冊封關系有關的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實證著高句麗是漢唐時期活躍于我國東北邊疆的民族地方政權。
“歸義”意為效順歸附正義。“歸義侯”是賜予少數民族首領的封爵,象征其對“臣服”的認可。相較于此前的“晉高句驪率善邑長”等銅印,“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級別更高,筆畫更趨勻整,制作更為精心細致。它在方寸之間凝鑄中原禮制,印文布局嚴謹如疆理經緯,鑿刻起收剛勁似山河骨相。每一道鑿痕,既見“制器尚象”的匠作傳承,更暗含民族交融的文明密碼。
當千年遺珍歸來,我們觸碰的不僅是歷史遺痕,更是文明根脈相連的鮮活例證,無聲訴說著邊疆與中原源遠流長的緊密聯系,見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孫春艷 郭悅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