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明朝自洪武建國,至崇禎自縊,凡276年,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后一個漢人王朝。
在這段歷史中,亞洲局勢暗流涌動,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周邊鄰國也蠢蠢欲動。
不過每當這時,明朝都會以雷霆手段鎮壓對方,確保東亞局勢的相對穩定。
遠征漠北
明朝建立后,元朝并沒有徹底消失,而是退回草原,成立了一個名為“北元”的政權。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北元因內部矛盾分裂,朱棣便派人招降。
按理說,當時明朝的國力明顯強于北方部落,這次招降,對雙方都有好處。
不過韃靼部落不但沒有臣服于明王朝,還殺死了明使。
在任何時期,殺害使者意味著公開宣戰,明王朝與韃靼的關系,也因為此事迅速惡化。
1410年,朱棣親自帶兵北伐,擊敗韃靼軍,勝利凱旋。
之后他又陸陸續續進行了四次北伐,打得韃靼與瓦剌兩股勢力對明朝俯首稱臣。
安南戰爭
安南這個名字不常出現在大眾印象中,但是說到交趾,喜歡研究三國歷史的人一定不陌生。
這里在我國南方,三國時由士燮管轄。
明成祖朱棣掌權期間,安南地區發生政變,新政權為了得到名義上的正統,便隱瞞篡權事實,派人去明王朝討封。
朱棣派去的使臣進入安南境內后,發現了事情的蹊蹺,決定回國稟報此事。
安南新政權本就不是通過正當手段上位,他們怕明王朝降罪,于是派人半路截殺明使。
1406年,明軍陸續南下,一路直搗黃龍,后在此處設立了布政司協助管理。
萬歷朝鮮戰役
明朝實行海禁后,倭寇便在沿海地帶橫行,同時日本的統治者也不安分。
1592年,豐臣秀吉迅速崛起,為了進一步攫取利益,他試圖翹動亞洲主大陸的版圖。
由于自身實力不夠,豐臣秀吉便建議朝鮮與他合作,一起攻打明王朝。
朝鮮是明王朝的附屬國,“朝鮮”這個國號還是朱元璋賜的,所以朝鮮與明王朝的關系比較特殊。
遭到朝鮮的拒絕后,豐臣秀吉馬上派兵攻打朝鮮,一直打到了朝鮮的首都漢城。
眼看亡國就在眼前,朝鮮只能求援于明王朝。
萬歷皇帝了解到情況后,派遣李如松帶兵應援,很快取得了平壤之戰的勝利。
在這次戰役之后,李如松一路推進,最終拿回了漢城。
日本人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選擇議和。
1597年,猶不死心的豐臣秀吉集結了14萬人再次攻打朝鮮。
明王朝接到朝鮮的求援后,派去了7萬人,這次戰爭的規模較大,前期的戰事一度陷入僵局。
但自稷山大捷之后,日本人就抵擋不住明軍前進的腳步,豐臣秀吉更是在這次戰爭中死去。
日本軍隊本就有了敗退的趨勢,豐臣秀吉死后,更是如一盤散沙,很快就被趕出朝鮮半島。
圍繞朝鮮半島而爆發的戰爭,被稱為是重整東亞政治軍事格局的一戰,讓日本消停了近三百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麓川之役
麓川在我國西南地帶,是一個傣族政權。
由于此地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所以從元朝起,西南諸地便實行土司制度進行自治,朝廷設宣慰司調解各土司之間的矛盾。
15世紀,思任法成為麓川土司。
他野心勃勃,不斷侵占其他地區,由此導致了西南地區的動蕩。
與明王朝相比,麓川只是個非常小的地方,地理位置偏僻,經濟不發達,人口稀少,攻打的意義并不大。
在討論麓川之事的解決辦法時,朝堂上意見分歧明顯,主戰派與放任派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對方。
正統皇帝在位期間,已經是明朝中期,雖國力強大但外患不斷,每年在軍事上的花費巨大,已有些勞民傷財。
不過,為了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正統皇帝還是決定發兵攻打麓川。
從1439年起,明王朝對麓川前后進行了四次規模性征討。
雖未徹底平息叛亂,但極大削弱了其勢力,最終走向衰落。
總結:
明朝的兩百多年歷史中,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不勝數,尤其像朱棣這樣的帝王,幾乎一生都在征戰之中度過。
每一次大規模的沖突,好像都是一次對歷史的修正。
可以說,正是有明王朝坐鎮東亞,才讓這里維持著相對和平的狀態。
參考資料:
《“二十四史”視角下的<元史>編纂》澎湃新聞
《安南的“至暗時刻”——屬明時期》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