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三個未成年殺人犯的事件余波尚在,如今竟又有一件慘絕人寰的大事發生。
2021年,河北邯鄲的王某山去世,因為王某山與妻子育有五個女兒,在重男輕女的農村,極容易被人“吃絕戶”;
王某山家也因此和哥哥王某東家存在耕地、宅基地等經濟糾紛。
王某山下葬后,同年3月因為違規土葬被舉報,因此將墳地遷到了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某地,也就是王某山的妻子娘家姐姐所屬的一片耕地上。
在23年5月的時候,因為經濟矛盾,兩家又爆發了幾次沖突,王某山的女兒將王某東的妻子毆打致輕微傷,因此被王某東懷恨在心。
后來在11月他先是尾隨幾個上墳的侄女,得知了王某山的墳地所在;
而后購買了兩箱組合煙花,用了整整七個月的時間,將兩箱煙花中的火藥逐步剝離,自制了一個爆炸裝置。
24年12月20日王某東用一個綠色編織袋將爆炸裝置放在了吸污車的后方,開車將爆炸裝置埋在了王某山墳地附近。
2025年1月31日,王某山的三個女兒結伴上墳,在墳前燒紙錢時,燃燒的火焰點燃了王某東預先埋下的引線;
一聲爆炸過后,三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倒在了父親的墳前。
而這個時候,她們的親大伯王某東就站在遠處,抽著煙看著她們被活活炸死!
這個窮兇極惡的殺人犯,那時候心中到底是報復的爽快,還是惋惜于王家女兒有兩個在外地不能過來,沒有將自己親弟弟的后代一網打盡?
這一慘案,直接導致了一位母親失去了三個孩子,而母親知道后,每日都是以淚洗面,恨不得將兇手千刀萬剮。
據悉,王家這三個女兒中,一個正準備結婚,還有一個畢業于重點大學,正在法院工作,前途無量。
這樣的暴行,值得一個“死刑立即執行”,這不但是王家人的訴求,同樣也是眾多關注此事的網友們的吶喊。
相對剝奪感
說到底,這件事還是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
王家的五個女兒,本該合理合法地繼承家中的宅基地,沒想到這些宅基地卻早被大伯從主觀上劃到了自己名下。
縱觀近年來的新聞媒體,這樣對他人的金錢和資源表現出“超強占有欲”的例子并不少見。
2023年,湖北十堰某地,就有五個兄弟對簿公堂,要求平分家中父母留下的遺產。
據悉,這對父母本來育有六個孩子,長子先行去世,父母留下的一片40余畝的山林被政府征地,賠償了180多萬元。
因為這片山林一直歸二哥打理,所以他竟理所當然將這筆款項收歸己有;
法院判決各個法定繼承人按照比例繼承這筆款項后,二哥居然拒不執行,而是悄悄將錢轉到了兒子的賬戶里。
直到執行法官凍結了其兒子的賬戶,他們才愿意低頭,拿出款項來分給其他兄弟。
這其實就是一種“相對剝奪感”心理,指的是個體或者群體通過與參照物進行比較,察覺到自身處于不利地位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相對剝奪感的源頭太過主觀,只是依據個人感知來界定,這就是為什么會發生“升米恩斗米仇”這樣的事。
攻擊本能
在平常人看來,即便利益分配上產生落差,那也是自己本來該得的,稍微緩一緩心情就好。
若有脾氣暴躁者,發泄一通也實屬正常;可預謀了將近一年,用七個月的時間實施犯罪,這已經超脫了一個普通人的常理。
根據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攻擊本能理論”,個體的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沖動,當感受到外界的威脅后,個體就會出現這樣的本能反應。
而根據多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延伸出的“挫折——攻擊理論”;
當個體的行為、目標、期望遭到阻礙或挫折后,就有可能引發攻擊和侵犯性行為。
挫折越大、有可能產生的攻擊行為就越強。
例如:窮困個體可能遭遇的挫折較多,產生的攻擊行為也會比富裕人群多;
青少年心思敏感脆弱,主觀上遭遇的障礙也很多,也比成年人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但這些并不是犯罪的理由,攻擊行為是個體無法良好的自我約束的標志,理應受到法律的懲罰。
家庭關系與沖突
我們總有疑問:“為什么越親近的人反而越會背后捅刀?”
因為血緣關系總會模糊利益上的沖突,讓某些群體以為血緣就是合理合法侵占他人利益的渠道。
記得曾經有一個朋友曾吐槽過這樣的煩惱:
她大學畢業后找了一處房子,和自己的閨蜜一起合租,兩個人一起買菜做飯;
房租水電生活費都是AA制,每一分錢都算得清清楚楚,偶爾吃大餐喝奶茶也是輪流互請。
如此生活了一年多,兩個人相處得特別愉快。
不過最近,閨蜜因為工作變動離開了這座城市,這時候,朋友的妹妹剛好畢業,來和姐姐住在了一起。
這下子兩個人的錢可算不清楚了,朋友作為姐姐,在妹妹沒工作的時候多照顧一些是正常的;
可是一個人負擔房租水電和生活費,也實在是有些太吃力了。
好不容易等妹妹上了班,家務也分不均、生活費也不夠用、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在溫暖包容的家庭環境中,父母親人就是你的“安全港灣”,無論是哪個家庭成員,你都能從他們身上獲取到力量。
而在斤斤計較、只在乎蠅頭小利、沒有邊界感的家庭中,說不定遠離你亂七八糟的親戚,專注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
這件慘案映射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警鐘;
如何扭轉對農村女性不能繼承宅基地的刻板印象、如何防止這樣因為利益紛爭造成的悲劇重演?
我們無法預知,只能希望逝者安息,犯罪者得到懲罰;愿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能脫離暴力與沖突,變回它原本應有的模樣。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