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1953年初春,朝鮮前線剛剛冒出點暖意,杜平還在前線忙著給志愿軍政治部安排悼念斯大林的靈堂,后勤的女同志連夜趕工折白花,弄得像過年似的嚴肅。
這時候,電報來了——不是普通的例行公文,而是一封“急電”,從北京直接打到朝鮮前線,內容只有一句話:讓杜平馬上回國,接受一個新任務。
沒有解釋,沒有頭緒,連個說法都沒有。
這么急,這么神秘,搞得前線一幫人面面相覷。
這時候,沒人知道那封電報后頭藏著一場關于命運的“大調崗”。
當時杜平還在彭德懷手下干得風生水起。
他是志愿軍政治部的主任,打仗、帶兵、搞宣傳、處理戰俘,樣樣拿得出手。
朝鮮這邊剛打完幾仗,前線局勢還沒完全穩,突然就讓他回國,換誰也得心里打鼓。
可命令就是命令,杜平收拾東西,簡單交代一下工作,立馬動身了。
他從沒想過這趟回國會讓他心里翻江倒海。
火車一路顛簸到了北京,迎接他的人是王炳南。
王炳南一句話點破謎底:“中央考慮讓你出任駐朝鮮大使。”杜平聽完,整個人都愣住了。
不是激動,是懵。
怎么也沒想到,自己一個搞軍政工作的,突然要做外交。
他心里第一反應不是榮譽,而是——這事不行。
為什么呢?
他自己說得直白:外交這事兒講究應變,得會說話,會交際,反應得快。
有時候人家一句話還沒落地,你這邊就得想好怎么接。
他這個人,天生慢熱,遇事愛琢磨,嘴跟不上腦子。
而且他不抽煙、不喝酒,連打個招呼都生硬。
讓他去和外國人打交道,還得代表國家形象,他真覺得自己不合適。
他不是不服從,是怕干砸了事。
杜平心里拿不準,就去找了彭德懷。
老彭聽完也有點意外,問他為啥不愿意干。
杜平就把那些顧慮一五一十都說了。
彭德懷聽完也不好多勸,點了點頭,說:“那我去和毛主席說一聲。”
這事先放著,杜平就在北京等消息。
頭一兩天還新鮮,過幾天就開始坐不住了。
他自己也說不清是想回前線,還是怕這事越拖越不好收場。
實在閑得慌,他就去串門子,結果走到了李克農那兒。
李克農一聽杜平回國了,先是愣住了,接著一聽他還準備回朝鮮,急了:“你別急著走,我替你問問毛主席。”
過了幾天,李克農來信了,說毛主席讓他再等等,別急著回去。
又過幾天,彭德懷秘書打電話,說毛主席準備接見他,讓他做好準備。
那天他進了中南海,毛主席正在批文件。
看見杜平來了,馬上放下手里的東西,讓他坐近點。
毛主席不是第一次見杜平,他們早在井岡山就打過交道,那時候杜平是紅三軍的干部,跑了整整一天一夜,把黃公略的戰況送到了朱德和毛主席手里。
毛主席記得他,說他上過大學,是個“肚子里有點墨水的”。
幾年后,杜平守黃河防線,毛主席親自派人和他說話,要他搞好統戰,不要一刀切。1949年,杜平隨四野進北平,還親自給毛主席拍了好幾張照片。
毛主席知道這人,不是無名小卒。
這次見面,毛主席聽他講完不愿意當大使的理由,沒馬上表態。
他問杜平:“你多大年紀?”“45。”“不大不大,還可以學嘛?!泵飨α?,但沒強求。
杜平還是那句話:“我真覺得自己不合適。”
毛主席沉默了一會兒,說了句:“我給金日成寫封信,你轉交一下。”
這句話等于給杜平松了綁。
杜平接過任務,沒當大使,但也沒閑著。
他繼續在停戰談判代表團里干活,帶著兩箱戰俘名單,跟美方代表在開城談判桌上斗了五個多月。
這份談判可不比戰場輕松,一句不對,后頭得掰扯半天。
杜平最有名的一回,是提議釋放戰俘。
那時候,咱們在朝鮮打得正緊,戰俘不少,怎么處理是個大問題。
杜平建議,放一些回去,打心理戰,讓對方知道志愿軍講規矩,有政策。
彭德懷聽完,點頭說:“這事你全權處理。”
杜平當天晚上就起草電報,第二天毛主席回電,說放得對,還說以后遇到這類事就別請示了,直接處理。
這一次放了上百名戰俘,美軍那頭都嚇著了。
后來幾次,美軍士兵成百成百地投降,連美軍內部都說,志愿軍這招不光是打仗打贏了,連人心也收了。
要說為啥毛主席愿意讓杜平當駐朝大使,還真不是看他官大,是看他干事有分寸,知道怎么拿捏輕重。
可杜平有自己的打算。
他覺得外交這攤事兒,甘野陶干得就不錯,穩妥、細致、人脈也廣,而且甘野陶本來就是代辦,接任順理成章。
毛主席不再堅持,寫了封親筆信,托杜平帶給金日成。
杜平回到朝鮮,把信親手交給金日成。
金日成看完,哈哈一笑:“好,就按毛主席的意思來。”
這事就這樣定了,杜平沒當大使,但留在了戰場,繼續在政治工作上發力。
后來他回到北京,還專門去看了羅榮桓、陳奇涵那些老同志。
他不是怕見人,而是覺得這事有必要交個底。
大家聽完都理解,沒人覺得他推脫。
因為杜平從頭到尾沒把這事當“升官”,他當的是任務,判斷的是自己能不能干好。
他要真是怕擔責任,就不會主動提出釋放戰俘,也不會帶著戰俘名單在談判桌上硬碰硬。
他真是覺得自己做外交不行,才死活不愿意接這個差。
這事擱別人身上,不一定有這份清醒。
有時候人一聽是毛主席點名,早就答應了,腦子都不會轉一下。
但杜平不是。
他敢說“不合適”,不是為了自己輕松,而是怕誤事。
毛主席能聽進去,放他一馬,也說明他不是只看服從,更看人能不能干成事。
這事沒起波瀾,也沒鬧出風波,就這樣悄悄地定下來了。
可從這件事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分寸,有沒有判斷力,有沒有那份對國家、對人民的負責心。
這人一輩子干了不少事,打過仗,管過兵,也談過判,干得都不差。
可他最讓人佩服的,不是他打了幾個勝仗,而是他知道什么事自己能干,什么事不能干。
他不怕掉面子,就怕誤國家的事。
現在說起來,那年那封電報真是來得太突然,可也正是那封電報,讓人看清了一個人是不是真有擔當,不是看他接了多少崗位,而是看他在關鍵時候說得出那句:“我干不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