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廣東佛山發(fā)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事件——"小悅悅事件"。一名兩歲女童小悅悅在巷子里先后被兩輛車碾壓,18名路人經過卻無人伸出援手,最終是一位拾荒阿姨陳賢妹將其救起并送醫(yī)。
遺憾的是,小悅悅因傷勢過重離世。
這一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對"旁觀者冷漠"現(xiàn)象的廣泛討論,而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集體無效效應(Collective Inaction Effect)或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那么,什么是集體無效效應?
它為何會導致人們在群體中更傾向于沉默?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一、什么是集體無效效應?
集體無效效應,又稱旁觀者效應,是指在群體環(huán)境中,個體在面對緊急情況時,因他人的存在而降低自身采取行動的可能性。簡單來說,人越多,個體越可能認為"別人會幫忙",從而選擇不作為。
1. 心理學實驗支持
這一現(xiàn)象最早由心理學家比布·拉塔內(Bibb Latané)和約翰·達利(John Darley)在1968年通過實驗證實。在實驗中,他們安排受試者單獨或與其他陌生人一起填寫問卷,隨后制造"房間冒煙"的緊急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
- 當受試者獨自一人時,75%的人迅速報告了煙霧;
- 當受試者與其他陌生人一起時,僅有10%的人采取了行動。
這表明,群體環(huán)境會抑制個體的責任感,人們傾向于觀察他人的反應,而非主動行動。
2. 小悅悅事件中的集體無效效應
在小悅悅事件中,18名路人經過卻無人施救,正是集體無效效應的典型表現(xiàn)。可能的心理機制包括:
- 責任分散:"這么多人經過,總會有人幫忙吧?"
- 社會遵從:"別人都沒管,我出手會不會顯得多事?"
- 評估焦慮:"萬一我?guī)湾e了,會不會被指責?"
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群體中的個體更傾向于保持沉默。
二、集體無效效應為何發(fā)生?
集體無效效應的產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種心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1.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在群體中,幫助他人的責任被無形中分攤到每個人身上,個體容易產生"別人會負責"的想法,從而降低自身的行動意愿。例如,在辦公室看到垃圾桶著火,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你會立刻滅火;但如果周圍有10個同事,你可能覺得"總有人會處理"。
2. 社會遵從(Social Conformity)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傾向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反應。如果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保持沉默,個體會不自覺地認為"不行動"是正確的選擇,以免顯得與眾不同。
3. 評估焦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
人們害怕在公共場合做出錯誤判斷,擔心自己的行為會被他人負面評價。例如,看到有人暈倒,個體可能猶豫:"萬一他只是睡著了,我貿然幫忙會不會尷尬?"
4. 信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會依賴他人的行為來判斷事態(tài)的嚴重性。如果其他人表現(xiàn)得若無其事,個體可能會低估情況的緊急性。
三、如何應對集體無效效應?
集體無效效應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如小悅悅事件中的悲劇。那么,我們該如何打破這一心理陷阱?
1. 增強自我意識,主動承擔責任
- 提醒自己:"如果我不行動,可能沒人會行動。
- 明確責任歸屬:在緊急情況下,不要等待他人,而是問自己:"我能做什么?"
2. 直接指定責任人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受害者明確向某個特定的人求助時,得到幫助的概率會大幅提高。因此,如果你需要幫助,不要對人群喊"救命",而是指著某個人說:"穿藍衣服的先生,請幫我叫救護車!"
3. 接受基本急救與心理訓練
許多人不敢伸出援手是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學習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復蘇、止血)和心理干預方法,能增強自信,減少猶豫。
4. 社會教育與輿論引導
- 學校和企業(yè)應加強責任教育,培養(yǎng)公民的助人意識。
- 媒體可以多報道見義勇為的正面案例,塑造"幫助他人是常態(tài)"的社會氛圍。
5. 法律保障見義勇為者
許多國家(如中國《好人法》)立法保護施救者,避免其因救助行為被追責。這樣的法律能減少人們的后顧之憂,鼓勵更多人主動幫助他人。
集體無效效應揭示了人性中復雜的一面:我們并非天生冷漠,但在群體中,責任被稀釋、恐懼被放大,最終可能導致悲劇發(fā)生。從心理學角度看,打破這一效應的關鍵在于增強個人責任感、減少不確定性、提升社會支持。
小悅悅事件已經過去多年,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仍在繼續(xù):下一次,當我們目睹他人需要幫助時,能否克服集體無效效應,勇敢地站出來?答案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選擇。正如哲學家埃德蒙·伯克所說:"邪惡獲勝的唯一條件,就是好人無所作為。"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郭怡男
稿件來源:享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