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圣哲與董宇輝丈母娘們的論戰,是流量時代的文化權威爭奪與話語秩序重構
文/葉雨秋
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將董宇輝的"小作文"定義為陳詞濫調時,當聶圣哲用"賊眉鼠眼"這類人身攻擊詞匯解構其公共形象時,這場看似偶然的文化論戰,已然演變為數字時代知識權力體系重構的典型樣本。董宇輝丈母娘們發動的網絡反擊,與教授群體的精英式批判,構成了觀察當代中國社會文化撕裂的顯微鏡——這里既有傳統知識權威的合法性危機,也暴露了流量經濟下新型文化資本的崛起焦慮。
一、文化資本爭奪:從象牙塔到直播間的權力轉移
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此次事件中得到戲劇性演繹。教授們的集體批判,本質是傳統知識精英對新興文化生產者的"祛魅運動"。許紀霖對"金句套路化"的指摘、褚殷"高三作文水平"的類比,都在試圖用學院體系的美學標準否定直播間的文化生產合法性。這種批判暗含的文化等級制,將董宇輝的詩詞帶貨貶為"讀者文摘體",恰是知識分子維護其文化資本壟斷地位的防御性反應。
但流量經濟已悄然改寫文化資本的積累規則。董宇輝在直播間信手拈來的《瓦爾登湖》金句、在農產品帶貨中嵌入的文學敘事,創造性地將文化資本轉化為商業價值。這種"知識變現"模式沖擊了教授們堅守的"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粹性想象。郎咸平關于"家族背景"的論斷,更折射出精英階層對草根逆襲的本能排斥——他們難以接受文化權威的授予權正從學術期刊轉向直播間點贊數。
二、話語秩序重構:賽博空間的平民賦權革命
聶圣哲引發的"榜樣論戰",撕開了代際話語權更迭的深層矛盾。當60后教授用"忘恩負義"等道德化詞匯進行批判時,遭遇的是Z世代粉絲的降維打擊:丈母娘們以飯圈化的控評、玩梗、表情包轟炸,將精英話語解構得體無完膚。這種對抗本質是賽博平民對傳統話語秩序的起義——他們用流量民主消解學術權威,用參與式文化對抗單向度批判。
網絡暴力表象下,涌動的是新型話語規則的建立。教授們的長篇論述在短視頻平臺被壓縮成"爹味說教"的標簽,董宇輝的即興發揮卻被升華為"文化治愈"的符號。這場不對稱戰爭揭示的真相是:在注意力稀缺時代,福柯所說的"話語即權力"正被改寫為"流量即權力"。當某某日報將董宇輝樹為楷模時,實質是主流話語體系對新型文化權力的被迫承認。
三、價值坐標系碰撞:成功范式的代際裂變
論戰雙方的價值沖突,映射著當代中國成功范式的代際斷裂。教授群體固守的"文化資本-社會地位"線性上升通道,遭遇直播時代"注意力-商業價值"的指數級增長模式的挑戰。聶圣哲"青年無希望"的論斷,暴露了精英階層對"讀書改變命運"傳統路徑失效的深度焦慮。而董宇輝丈母娘們的集體守護,實則是草根群體對"素人逆襲"可能性的信念投票。
這種價值沖突在"榜樣"定義上達到頂點。教授們心中的文化楷模仍需符合"著書立說-學界認可-公共影響"的經典路徑,而新生代早已將"知識傳播-情感共鳴-商業成功"視為新標準。當某某日報將兩種價值體系強行嫁接時,既安撫了傳統精英的面子,又討好了流量時代的里子,卻加劇了價值坐標的混亂。
四、公共領域重構:在撕裂中尋找新共識
這場論戰的真正啟示,在于如何重建數字時代的文化評價體系。傳統知識分子需要正視"文化下山"的不可逆趨勢——當余秋雨式的文化苦旅變為董宇輝式的知識帶貨,文化傳播的載體與范式已然革新。流量生產者則需警惕"娛樂至死"的陷阱,董宇輝若止步于"文化櫥窗"式的知識表演,終將淪為消費主義的注腳。
健康的文化生態,應允許多元評價體系共存。既需要許紀霖們守護文化深度,也應包容董宇輝們拓展知識邊界。主流媒體在設置議程時,當避免非此即彼的榜樣塑造,轉而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價值坐標系。而平臺算法的責任,在于打破信息繭房,讓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實現真正的對話。
這場始于直播間與象牙塔的碰撞,終將推動中國社會形成新的文化契約。當教授們學會在短視頻中傳遞思想鋒芒,當董宇輝們能在學術論壇分享傳播智慧,我們或許能見證數字時代真正的文化融合——那里既有知識的尊嚴,也有流量的活力,共同編織出多元共生的現代文化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