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抗戰初期,中國的戰場上,每一發子彈、每一架飛機都關乎著前線將士的生死存亡。
可誰能想到,那個時候,給中國提供軍火最多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蘇聯。
這筆軍火援助的價格,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堪稱“白菜價”。
一架飛機,三萬美元,折合當時的匯率,差不多是一個普通上海家庭幾十年的收入。
而這些武器,不只是圖便宜,質量也是一流水準。
蘇聯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單純的國際主義精神,還是有更深的算計?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焦頭爛額。
英美雖然嘴上支持中國,實際行動卻少得可憐,甚至還在和日本做生意。
這個時候,蘇聯站出來了。
斯大林拍板,給中國提供軍火貸款,總額高達2.5億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足夠買下成千上萬的槍炮、飛機、坦克。
更關鍵的是,這筆錢不是白給的,而是低息貸款,利率低到只有3%。
而且,更讓人驚訝的是,蘇聯并沒有等合同簽完再發貨,而是先把軍火送過來,合同慢慢補。
這筆貸款分成三次,總共簽了七個主要軍火合同。
第一批軍火,還沒等協議正式生效,就已經有282架蘇聯戰機飛到了中國。
后續的坦克、火炮、機槍源源不斷地運來。
有人可能會問,蘇聯自己也在備戰,為什么這么急著支援中國?這里面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蘇聯不想讓日本騰出手來進攻自己。
日本在中國戰場上越陷越深,蘇聯遠東的壓力就越小。
如果中國能撐住,日本北上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蘇聯就能騰出手來應對歐洲的德軍威脅。
蘇聯的援助不只是數量大,價格也足夠“實惠”。
當時國際市場上,一架戰機的價格一般在五萬美元以上,而蘇聯賣給中國的戰機,才三萬美元。
而且,這些戰機并不是什么淘汰貨,而是當時國際上相當先進的機型。
比如I-16戰斗機,速度快,火力猛,日本的九五式、九六式戰機在它面前完全不是對手。
蘇聯還提供了一批T-26坦克,這種坦克雖然比不上德國的裝甲部隊,但在中國戰場上,已經是頂級裝備。
當然,這筆生意蘇聯也不是完全無償援助。
貸款是要還的,雖然利息低,但五年內必須還清。
而且,蘇聯規定,償還方式不能用現金,而是用物資,比如鎢礦、銻礦這些戰略資源。
相比之下,英美的貸款條件可要苛刻得多,利息高達6.5%,還必須用稀缺的軍用礦產償還。
蘇聯的做法,既能幫助中國,又能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算是雙贏。
除了武器,蘇聯還派出了大量軍事顧問,這些人不僅僅是來指導作戰的,很多人甚至直接參與戰斗。
在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中,都有蘇聯飛行員和中國飛行員并肩作戰的身影。
一些蘇聯飛行員甚至為中國戰死,成為當時中蘇友誼的象征。
但蘇聯的援助并不是沒有代價的。
為了避免和日本直接沖突,蘇聯有時候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比如承認偽滿洲國,甚至低價出售中東鐵路。
這些舉動,讓中國政府心里不是滋味,但在現實利益面前,蘇聯的選擇也可以理解。
到了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的注意力完全轉向歐洲,對中國的援助也逐漸減少。
這時候,美國才開始真正向中國提供大規模援助,比如著名的“飛虎隊”就是在這個階段成立的。
有人說,蘇聯的援助是慷慨的,也有人說,這不過是蘇聯自己的利益考量。
但無論如何,抗戰初期,蘇聯的軍火援助確實幫助中國撐住了最艱難的幾年。
如果沒有這些飛機、坦克、火炮,日軍的推進速度可能會更快,戰爭的形勢也許會更加不利。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有人感嘆,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國家之間的關系,更是永遠圍繞利益打轉。
但在那個年代,蘇聯的這筆“白菜價”軍火,確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