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姨家的老黃,退休這幾年最怕的不是打麻將輸錢,而是每年體檢那張單子上多出來的那幾個字。去年體檢報告一公布,他念叨了三天:“怎么我大便隱血陽性了?是不是腸子出問題了?”
醫院一查,果然——腸鏡下看到的不是風景,是個不大不小的腺瘤。
醫生說,幸好發現得早,處理及時,不然幾年后,可能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
腸癌,已經悄悄爬上了我國常見癌癥榜的前排。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年新發腸癌病例超過55萬,死亡人數突破28萬。
而最近,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更是給了我們一個警鐘——他們分析了513名死于結直腸癌的患者檔案后,發現這些人身上常常有六個“共性”,而這些共性,在我們身邊可不罕見。
咱們今天就來掰開揉碎,說說這“六宗罪”。
都怪那張嘴,吃出一身病
說到吃,誰不愛呢?可偏偏,高脂肪、低纖維、紅肉吃到撐,就像是給腸道點了一鍋毒火鍋。《柳葉刀·胃腸病與肝病》雜志有研究指出,每天攝入超過90克紅肉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明顯升高。
你想啊,牛排、香腸、臘肉這些東西,吃的時候香得不行,可它們在腸道里慢慢代謝,產生的亞硝胺和其他致癌物,就像是蹲在腸道門口的“刺客”。
而蔬菜、水果、全谷物這些“清潔工”,如果長期缺席,那腸道的“清掃工程”就會癱瘓。
纖維就像是馬桶刷,沒它,腸道容易“堵車”,垃圾堆積,癌細胞也就有了“落腳點”。
坐著不動,屁股長草
你別不信,牛津的這項研究還發現,這513人中,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基本都“不愛動”。
長時間久坐,尤其是每天超過8小時的“沙發土豆式生活”,讓人的代謝變慢,腸道蠕動變懶,腸腔內的廢物像過期食品一樣“積壓”,變異幾率自然飆升。
想想啊,人體這臺機器,本來是要“邊走邊燒油”的,你非讓它一直怠速,時間一久,不出問題才怪。
隔壁王大爺,退休后天天坐家里看電視,一年胖了十五斤,后來查出來腸道息肉,一切,早就有跡可循。
家族的“傳家寶”,可別真寶貝
有些人啊,就算吃得清淡、動得勤快,還是“躲不過去”。
為啥?遺傳這只“幕后黑手”,可不是你想裝作沒看見就算了事的。
研究中發現,有家族腸癌史的人,患病風險是普通人的2~3倍。尤其是“林奇綜合征”這種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發病年齡更早,有時候三十出頭就中招。
張姨的外甥女小雪,剛過三十,天天喝果汁、做瑜伽,可還是查出乙狀結腸癌一期。她的爸爸、爺爺都因腸癌去世,醫生一看家族史,立馬建議她做基因檢測。
果然,攜帶MLH1基因突變。
所以啊,家里有人得過腸癌的,別再裝糊涂,該查就查,別等到病情晚期才后悔。
酒精和腸道:一場“灼燒的戀愛”
有些人說:喝點小酒,活血化瘀。
可你知不知道,酒精在腸道里,就像潑上汽油的火?研究顯示,長期飲酒者,特別是每天攝入超過30克酒精的人(大約就是2瓶啤酒),腸道黏膜受損嚴重,免疫屏障塌方,癌變風險直線上升。
更要命的是,酒精代謝產物乙醛,是一類明確的致癌物。它就像是個“化學殺手”,專挑黏膜細胞痛下毒手。長期喝,天天喝,腸子哪受得了?
別說你是“喝酒臉紅型”,就安全。
臉紅,恰恰說明你乙醛代謝能力弱,致癌風險更高。
拉不出,是一種“沉默的求救”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便秘是體質”,不當回事,可長期便秘其實是腸道健康亮紅燈的信號。
研究中,很多死于腸癌的患者在生前都有超過五年的慢性便秘史。便秘不是病,可它真能要命。因為糞便在腸道里時間一長,就像是垃圾堆在家里一星期,滋生細菌、毒素、炎癥反應,一步步催生癌變。
老張家的閨女小敏,三天一次廁所,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她發現大便變細、帶血絲,才引起重視。檢查結果讓她嚇了一跳——直腸癌早期。
所以說,便秘不是你身體的“個性”,而是求救信號。
年齡,是一把鋒利的剪刀
年紀大了,身體這本說明書就開始掉頁了。超過50歲的人群,是腸癌的高發人群。
這不是天意,而是細胞在長期復制過程中的“失誤”越來越多。
據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的統計,我國超過70%的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
這時候的身體,像是一輛跑了30萬公里的老車,零件可能沒壞,但發動機早就不靈了。
這時,哪怕你沒什么癥狀,也建議你去做個腸鏡。別怕痛,現在的無痛腸鏡技術,和睡個覺差不多,查得早,危險就少。
咱們還能做點啥?
你可能想問,那我到底該怎么保護這條“腸命無憂”的路呢?
別怕,我不讓你“忌口到絕望”,也不要求你跑步到脫發。
你只需要在生活中多點“腸道的朋友”,少點“腸癌的幫兇”。
吃飯的時候,記得多加點粗糧、綠葉蔬菜、豆類。
每天活動活動,別一直賴在沙發上,“遛彎”也好,“扭秧歌”也罷,腸子只要動起來,就不容易出岔子。
有家族史的,早點查;有不舒服的,別硬抗。
身體是你自己的,不是用來賭的。
說到底,別讓“無知”成為腸癌的幫兇
腸癌不是一下子就蹦出來的,它是長年累月和你“耗”出來的。它像個耐心的賭徒,一點點把你推向懸崖。
但你只要早知道、早預防,它就奈你不何。
牛津大學的這513個病例,不是用來嚇唬人的,而是給我們敲響的警鐘。
因為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在“沒事”“不怕”“不疼”的借口中,一步步走向了不可逆轉的地步。
記住一句話:身體的沉默,不代表健康;而你的在意,才是真正的自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