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節目由云南省人口和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支持制作
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過400萬,且呈現年輕化趨勢。盡管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但癌癥的預防仍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如何科學認識癌癥的病因?哪些生活習慣會增加患癌風險?又該如何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防癌?我們特別邀請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的高嫦娥博士,為大家深入解讀腫瘤的病因與預防策略,助大家科學防癌,守護健康!
名醫檔案
高嫦娥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腫瘤靶向治療方向的研究10余年,專注于腫瘤發病機制及綜合防治研究。
趕快點開音頻聽聽節目吧!
??????
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
遺傳因素:
約5%-10%的癌癥與遺傳基因突變相關,例如BRCA1/2基因突變與乳腺癌、卵巢癌風險顯著相關。有家族史的人群需特別關注早期篩查。
遺傳性癌癥綜合征:例如林奇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患者因DNA錯配修復基因缺陷,患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顯著升高。這類人群建議從20歲起定期進行腸鏡和婦科檢查。
基因檢測的意義:通過基因檢測(如APC基因、TP53基因)可識別高風險人群,提前制定干預策略。例如,APC基因突變攜帶者需從青春期開始定期腸鏡監測。
環境因素:
化學致癌物:煙草煙霧中含有70多種致癌物,如苯并芘、亞硝胺,長期吸煙者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0-20倍;
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可破壞DNA,導致肝癌、食管癌等。每日飲酒超過50克(約2兩白酒),肝癌風險增加4倍。
工業污染物:石棉暴露與間皮瘤、苯暴露與白血病的關聯已被證實。
物理因素:紫外線過度照射引發皮膚基底細胞癌和黑色素瘤,尤其在高海拔地區或戶外工作者中高發;電離輻射(如X射線、核輻射)可能誘發白血病,日本廣島原子彈幸存者的白血病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10倍。
生物因素:HPV病毒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全球約99%的宮頸癌病例與HPV相關;乙肝病毒(HBV)與肝癌密切相關,慢性乙肝患者肝癌風險是健康人群的100倍以上;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進而發展為胃癌。
生活方式:
吸煙與酗酒: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煙者的18倍;酗酒者口腔癌、喉癌風險增加3-5倍。
飲食結構失衡: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如香腸、培根)攝入過多,與結直腸癌風險正相關。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加工肉列為1類致癌物;高鹽飲食(每日>6克)可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癌風險。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導致肥胖和代謝紊亂,肥胖人群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發病率較正常體重者高30%-50%。
睡眠不足:長期熬夜(<6小時/天)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乳腺癌風險增加20%。
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預防癌癥?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全谷物(如燕麥、糙米)、蔬菜(如菠菜、西蘭花)、水果(如蘋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停留時間。
腸道菌群的作用:膳食纖維被腸道菌群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如丁酸),具有抗炎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
具體建議:每日攝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占1/2)、水果200-350克(優先選擇低糖水果如莓類)。
限制加工食品:
腌制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轉化為亞硝胺,是胃癌的明確誘因;高溫燒烤產生的雜環胺(如PhIP)和多環芳烴(如苯并芘)可損傷腸黏膜。
替代方案: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500克,優先選擇清蒸魚、燉雞等低脂烹飪方式;使用香料(如姜黃、大蒜)腌制肉類可減少致癌物生成。
補充抗氧化營養素:
維生素C:柑橘類水果(如橙子、檸檬)、青椒中的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酸鹽轉化,降低胃癌風險。每日建議攝入100-200毫克。
硒元素:巴西堅果(每顆含硒約95微克)、海魚(如金槍魚)富含硒,能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保護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
類胡蘿卜素:番茄中的番茄紅素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每日攝入30毫克可降低20%風險);β-胡蘿卜素(胡蘿卜、南瓜)有助于修復DNA。
健康飲食模式:
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魚類、全谷物、蔬菜為主,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30%;
DASH飲食:低鹽、高鉀、高纖維,適合高血壓人群,同時降低胃癌發病率。
運動在防癌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調節代謝:
規律運動可降低胰島素抵抗,減少炎癥因子(如IL-6、TNF-α)水平,從而抑制腫瘤微環境形成。
數據支持: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使乳腺癌風險降低20%,結直腸癌風險降低30%。
控制體重:
脂肪細胞分泌的雌激素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密切相關。建議BMI控制在18.5-23.9,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
運動方案:有氧運動:快走(速度5-6公里/小時)、游泳(每周3次,每次45分鐘)、騎自行車(每周150分鐘);力量訓練:深蹲(每周2次,3組×15次)、俯臥撐(增強上肢肌肉),可提高基礎代謝率5%-10%。
增強免疫力:
運動促進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幫助識別并清除早期癌變細胞。例如,長期堅持運動的老年人肺癌發病率比久坐人群低40%。
運動與免疫標記物:運動后血液中CD4+ T細胞和干擾素-γ水平顯著升高,增強抗腫瘤應答。
運動類型與癌癥特異性預防:
乳腺癌:瑜伽和普拉提可改善淋巴回流,降低術后上肢水腫風險。
前列腺癌:阻力訓練(如舉重)可抑制雄激素過度分泌,降低進展風險。
有胃癌家族史該如何降低患病風險?
胃癌的家族聚集性可能與遺傳和共同生活環境有關,建議:
1. 定期篩查:40歲起每2-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尤其注意幽門螺桿菌檢測與根除治療。若檢出感染,可采用四聯療法(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根除。
2. 飲食調整:避免高鹽(每日食鹽<6克)、腌制食物(如咸魚、泡菜),多吃新鮮果蔬,補充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推薦每日飲用綠茶,其茶多酚可抑制幽門螺桿菌活性。
3. 戒煙限酒:煙草中的尼古丁刺激胃酸分泌,酒精直接損傷胃黏膜,需嚴格戒除。
長期熬夜工作會不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長期熬夜會擾亂生物鐘,抑制褪黑素分泌,削弱免疫監視功能。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夜班工作列為2A類致癌因素,與乳腺癌、前列腺癌風險升高相關。建議:保證睡眠:每天7-8小時,盡量在23點前入睡。補充褪黑素:必要時短期服用低劑量(1-3mg),但需咨詢醫生。
每年體檢的癌癥篩查項目如何選擇?
1. 肺癌:
- 高危人群:像長期吸煙(20包/年)或二手煙暴露者、職業暴露(如石棉工人)等;每年一次低劑量螺旋CT(LDCT),其敏感度是X光的4倍,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0%;
2.乳腺癌:
40-44歲女性建議每年乳腺超聲檢查;45歲以上女性:每1-2年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檢查,結合超聲;高風險人群:BRCA突變攜帶者從25歲起增加MRI檢查,每6個月交替進行超聲和MRI。
3.結直腸癌:
普通人群:50歲起每10年一次腸鏡;若發現腺瘤性息肉,需縮短至3年一次;
無創替代:糞便DNA檢測(如Cologuard)適用于拒絕腸鏡者,但敏感度較低(約92% vs 腸鏡95%)。
4.肝癌:
高危人群:乙肝攜帶者、肝硬化患者、長期酗酒者;篩查方案:每6個月檢查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必要時聯合CT增強掃描;新興技術:液體活檢檢測循環腫瘤DNA(ctDNA)正在臨床試驗中,未來或可替代部分影像學檢查。
5.胃癌:
篩查對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萎縮性胃炎患者、一級親屬有胃癌史;篩查方法:每2-3年胃鏡檢查并取活檢,同時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比值。
6.宮頸癌:
21-29歲女性:每3年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TCT);30歲以上女性:每5年TCT聯合HPV檢測;疫苗接種:HPV疫苗可預防70%-90%高危型感染,但接種后仍需定期篩查。
【收聽方式】
云南新聞廣播(FM105.8兆赫、AM576千赫)廣播首播時間:每周三14:30;重播時間:周四9:30、周日9:30和14:30。
還可下載“學習強國、云聽、蜻蜓FM、阿基米德”APP搜索“云南新聞廣播”查找“健康生活”同步進行收聽。
【節目留言】
如果想咨詢專家、尋醫問藥的朋友請提前通過七彩云端APP或“云南新聞廣播”微信平臺留言給我們,并留下您的聯系方式,以便我們及時對您的問題進行反饋。
好視力正在云南舉辦大型的惠民補貼活動,這次補貼規模非常大,云南全省范圍內,所有眼睛模糊發霧的,都是好視力補助對象,優先享受惠民補貼的專屬福利。只需撥打4006086599,直接就送78元蒸汽眼貼,還送一臺云南區域專供的高檔收音機。
來源:云廣主播 梓云
編輯:鄭惠
一審:李力
二審:位偉鋒
三審:管昕
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