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20日清晨7點,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南京東路時,一群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已早早集結。這里是黃浦區“學雷鋒志愿服務日”的固定陣地,十余年來,志愿者們以行動詮釋奉獻與愛的真諦,將雷鋒精神融入城市血脈,讓春日的溫暖在街頭巷尾流淌。
排隊理發現場
多元身份匯聚,共繪奉獻圖景
這支志愿者隊伍主要由皇甫學雷鋒團隊組成,有來自上海浦東新區星星彩自閉癥關愛中心的老師和星星的孩子、上海雨花敬老家園、艾托金生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員工、還有退伍軍人以挺拔身姿維持秩序,有退休干部用豐富經驗協調現場,有企業家自費添置服務物資,有教師將知識融入趣味問答,更有普通居民、社區熱心人主動加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他們,因一份共同信念凝聚成“紅色暖流”。
現場排隊按摩
服務細節顯匠心,溫情互動暖意濃
按摩組6名志愿者中,退伍軍人老張的推拿手法剛柔并濟:“部隊里學的救護技能,現在還能幫街坊解乏,值了!”中醫把脈區,退休醫務干部蔣軍醫生細心叮囑居民節氣養生要點;理發組里,企業家陳先生手持推剪動作嫻熟:“年輕時在部隊給戰友理發,這門手藝沒想到幾十年后還能派上用場。”
趣味回答現場
趣味問答區則成了教師的“三尺講臺”,語文教師周老師將雷鋒故事編成快板謎語,引得老少競相搶答。主持人皇甫擁新用滬語串聯全場,當看到社會熱心人士孫阿姨自掏腰包為答題居民加贈洗手液時,他即興調侃:“今朝獎品多到要用卡車裝,雷鋒精神果然是‘傳染性’最強的好習慣!”
兩小時太短,溫情卻綿長
9點收工時,各服務點前仍排著蜿蜒的隊伍。教師志愿者小林翻著寫滿居民健康需求的便簽本感慨:“這些‘課后作業’比備課筆記更讓人踏實。”據統計,單次活動累計服務超61人次,而每月遞增的報名志愿者數量,更見證著愛心的薪火相傳——新加入的“00后”大學生志愿者已開始向老一輩志愿者學習磨剪刀、練把脈手藝。
皇甫學雷鋒團隊負責人表示,這項持續12年的品牌活動已不僅是服務,更成為連接不同群體、傳遞城市文明的精神紐帶。下月20日,志愿者們將繼續服務,讓溫情服務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從退伍軍人的“戰友情”到企業家的“社會情”,從教師的“育人情”到街坊的“互助情”,在這座城市的晨光里,雷鋒精神正以千面歸一的溫暖,書寫著新時代“人民城市”的生動篇章。(記錄者:楊代飛)
責任編輯:丁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