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在聯合國爆發了激烈爭執,美方代表明確表示,不許中國反制菲律賓,中方代表當場反將一軍。那么,美國為何要此時炒作南海議題,中國又應如何應對呢?
5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題為“通過國際合作加強海上安全促進全球穩定”的高級別公開辯論會,希臘作為當月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主持會議。
大會議題原本圍繞打擊海盜、打擊海上跨國犯罪等共同安全挑戰。然而,美國代表趁機向中國發難,她聲稱中國在南海的“脅迫行為”和臺灣海峽的“挑釁行動”加劇地區緊張,還著重提到中國在黃巖島附近對菲律賓的所謂“危險行動”,并呼吁中國遵守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
對此,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耿爽當場駁斥,明確指出安理會并非討論南海問題的合適場所,并強調美國的指控“與會議主題格格不入”。有分析認為,耿爽的回應直指美方邏輯矛盾:一方面,美國頻繁以“航行自由”為名派遣軍機艦艇進入南?!?025年3月,美軍偵察機抵近南海的架次達62次,部分行動甚至使用虛假識別碼規避監測,實際規模遠超公開數據。
另一方面,美國無視中國與東盟國家通過對話穩定局勢的努力,反而挑動地區國家對立。耿爽反將一軍,指出當前南海局勢總體穩定,正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的結果,而美國的行為才是“對南海安全穩定的最大威脅”。
事實上,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炒作南海問題。不過,此次有一個值得在意的關鍵因素——時機。具體來說,這次中美激烈交鋒的時間點,正好處在菲律賓中期選舉結束之后。據報道,在這場菲律賓中期選舉當中,堅持親美立場的馬科斯陣營表現遠低于預期,在參議院12個改選席位中,僅拿下了6個席位。于是為了防止自己被“清算”,馬科斯已公開表示愿意跟杜特爾特家族和解。
要知道,在馬科斯臺上后,菲律賓就成為美國南海政策的重要支點,2023年以來,菲律賓政府多次否認中菲曾就仁愛礁問題達成管控共識,并在2024年與美國簽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允許美軍使用更多軍事基地。
然而,菲律賓的立場并非鐵板一塊。其國內經濟高度依賴對華貿易,2024年中菲雙邊貿易額突破600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保持菲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這種經濟依存與安全依賴的矛盾,使得菲律賓在中美之間謹慎平衡。
在這個節骨眼上,馬科斯政府選舉失利,甚至出現了“倒戈”跡象,這顯然對美國的地緣戰略造成了不小的潛在危機。因此,美方在安理會上“不許中方反制菲律賓”的舉動,就是做給馬科斯政府看的,希望其能繼續對華強硬,讓美國能夠借南海問題憑空造牌,以便在后續和中國的博弈中積累籌碼。
那么,面對美國的接連挑釁,中國應該怎么應對呢?關于答案,其實耿爽也已經說出來了,他在聯合國提出四點主張:秉持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維護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共同打擊海上犯罪、加強全球海洋治理。這些倡議并非空談,而是以具體行動為支撐——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海上聯合搜救熱線,推動區域海洋環保合作,并積極參與打擊海盜等跨國行動。
另外,深化經貿協作仍是化解困境的核心路徑。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于2025年完成全面落地進程,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實現8%的年度增幅,數字經濟和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協同發展顯著提速。
這種高度融合的產業協作體系,構成了應對外部風險的防護屏障。畢竟,當區域國家能夠持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機遇時,安全領域的爭議性議題自然會降低熱度。
當然,可以預見,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基調短期內難以改變——特朗普政府推動的所謂“印太戰略”,將持續利用南海問題牽制中國,而中國則需在堅定維權的同時,擴大“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紐帶,尤其是深化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
不過,盡管中美在聯合國激烈交鋒,但雙方均無意走向直接沖突。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曾表示“避免對華沖突升級是優先選項”,而中國始終強調“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務實來看,兩國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全球議題上仍需合作,正如中方多次提到的,南海應是和平之海。中美在聯合國的辯論以后仍無法避免,但重要的是,南海不應該成為博弈的棋盤,合作共贏才是大勢所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