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南京的研發實力非常出眾,在最新的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中,排名全球第五,甚至比舊金山灣區(含硅谷)的分值還要更高,可見南京在研發層面有著真正的世界級實力。
學科轉化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南京的學科轉化效率相對來說還是有些偏低,學科轉化產出占地區貢獻份額比重中,只有6.8%的水平。而這個數字在前十名中并不突出,不僅前四座城市均高于9%,落后南京一位的舊金山灣區,這個數字也比南京更高,達到了7.7%,可見在學科轉化層面南京存在一定的短板,但我認為南京這個短板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這次印巴沖突,我國外銷型戰機殲-10CE首次取得了實戰戰果,在空戰中一舉擊落多架陣風戰機,自己卻無一損失。展現了東方大國在武器裝備和戰略思想上的優越性,而這背后的關鍵就有著南京的技術支持。
據了解殲-10CE裝備的AESA雷達,即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核心供應商就是國睿科技,而國睿科技就是南京人非常熟悉的十四所。
另外空戰中,巴方殲-10CE直接擊落印方陣風的霹靂-15E導彈,其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核心部件——Ku波段TR組件,也是出自南京,即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五研究所。
上圖來源:網絡
而這樣的技術支持只是南京軍工產業的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的技術,太多的成果運用在了航天、航空等各個領域。可見,南京的研發產業,與國防軍事工業存在高度綁定關系。
這注定了南京國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說實話這樣的重擔一般的民營企業真擔不起。這可不是搞搞互聯網,做做平臺,開多少家連鎖餐飲能夠解決的。
而且即便有資本想要參與進來,從南京的角度來說,關鍵產業的安全性可能更加重要,所以南京低調的背后其實是有原因的。
軍民融合
顯然這里就出現了矛盾點,一方面南京科研實力非常拔尖,另一方面和軍工高度綁定,出于安全優先方面的考慮,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南京學科轉化與科研市場化的廣度和深度。而傳統“軍是軍、民是民”的發展模式,也很容易造成資源的重復浪費,靈活度不夠,進而導致轉化效率偏低。
事實上改變無數人生活的很多產品,其最初都是首先應用在軍事領域的,比如GPS、互聯網、無人機、微波爐等。因此“軍轉民”幾乎是帶動產業升級與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且這套發展模式已經得到了驗證。
當然這需要一個契機,尤其是外部威脅的降低,比如美國互聯網民用化的開啟,就與1991年蘇聯解體有密切關系。站在美國的角度來說,外部威脅大幅度降低后,很多高尖端軍事科技也就有了下放商用或民用的可能。
代際優勢
2024年12月26日我國同時試飛了殲-36和殲-50,讓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六代機的國家,這一消息直接讓美國陷入恐慌。
上圖為殲36試飛畫面,來源網絡
要知道美國空軍原計劃在2035年才推出六代機,結果被中國嚇得3個月內緊急重啟項目。不過遺憾的是,中國真機在試飛了3個月之后,美國只拿出了一張CG海報。
上圖:特朗普給出的F-47CG渲染圖
可見在軍事裝備方面,某些領域中國不僅不再落后,反而是過于先進了。同時由于我國具備了全工業鏈條的生產和研發能力,使得美國此前推行的“硬脫鉤”路線也難以實現,甚至鬧了很多笑話。
即便在其引以為傲的AI領域,中美之間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美國在頂尖AI模型數量上雖然仍然保持優勢,但中國模型卻在質量上快速逼近,差距已經很小。
4月27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藍皮書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在運、在建和核準建設的核電機組共102臺、裝機容量達到1.13億千瓦,核電總體規模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而電力能源是支撐AI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沒電,再牛的算法也白搭,再強的算力也只能趴窩。實際上很多人表示,AI最后拼的就是國力。從這個角度而言,中美在AI層面上的對決,最后的贏家遲早是中國。
另外霸占個人電腦市場多年的windows和mac操作系統,在中國也迎來了真正的替代方案。近日華為的鴻蒙電腦正式發布,國產操作系統實現了重要突破。
可見當下中美格局的演變趨勢,中國的贏面和優勢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就具備了軍轉民的前提條件。由于存在足夠超前的技術儲備和代際優勢,因此軍事層面部分已經實現多次迭代升級技術的早期版本、閹割版本、或已經淘汰的技術就可以用來開展商用化的應用,即軍轉民。
比如前段時間華為就成功申請了民用相控雷達專利(專利號CN116325342B),并將其運用到智能電動車的產品線,重新定義了智能駕駛感知邊界,這就是典型的“軍轉民”實踐。通過軍事科技的下放賦能電動汽車,相較于一眾傳統國際大牌車廠,這妥妥的降維打擊。
在這種勇于突破自我、打破傳統思維的引領下,中國汽車實現了巨大飛躍,其產量已經連續16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連續10年全球第一。
南京突圍與六合崛起
在國家已經取得較大綜合優勢的情況下,南京作為全球科研第五城在學科轉化層面就有很大發揮空間了,而這個突破口在我看來很有可能就在六合。
前段時間第三屆航空航天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會在南京六合舉辦,我在現場感受到了六合在科技創新層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六合似乎已經找到了產業層面突圍的方向與方法,一場來自決策層的頂級謀劃正在徐徐展開,令人振奮。
大會上我明顯感受到六合對于科技創新的執著,其對航空航天領域尤其重視。這些年規劃布局了一系列以航空為主題的園區或中心,包括航空物流中心、低空經濟示范中心、航天科技數智化產業園、先進材料示范產業園、通用航空整機制造中心、大飛機引領產業園、南航國際創新港、通用航空整機制造中心等。
同時還聚集了南京城市空中交通研究院、北斗導航、多基觀測、瑞為新材料、三翼航空、羽嘉動力、眾合航空、星河動力、報信者等一系列相關企業。
重磅級的央企合作項目也正在推進落地,包括:
-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下屬中航材南京空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商飛與南航合作的大飛機研究院;
-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下屬機床研究院入股江蘇航浦國創復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經過四年多的積累發展,創新港產業活力競相迸發,已引入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創新平臺、9個校企聯合實驗室,集聚各類高端人才200余名,引進培育130個人才和產業化項目。
這里面每一項單獨拎出來都不簡單,比如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航空發動機熱環境與熱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商飛南航大飛機研究院、蜂群無人機制造與控制技術研究所等等。
同時六合還聚集了院士、333人才、博士各類創新人才150余人、引進培育金剛石芯片散熱等人才和產業化項目42個、孵化科創企業13家。
說實話,六合能在短短幾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亮眼了,充分展現了六合決策層的深謀遠慮。雖然前期的經濟效率暫時無法充分顯現出來,但卻為將來南京與六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底層基礎和清晰的產業發展架構,真就屬于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那種性質。都說好的家庭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向上托舉,而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又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
除了上面提到的項目、實驗室或研究所,六合還通過與各大高校展開深度合作,結合基金的力量整合資源,實現大學+產業+園區的融合發展。30億的南京航空航天產業母基金和南京空地數智交通產業投資基金尤其搶眼。同樣都是大學城,而六合在高校的引入上卻做了更為充分的謀劃,這一點十分超前。
而這些積累不僅為學科轉化提供了商業化變現途徑,也為南京的“軍轉民”和“民參軍”提供了實踐路線。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六合這些年的努力恰恰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南京在軍民融合層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正在探索出一條適合南京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
六合現存5400畝的可用工業用地,70%集中在省道501沿線,隨著仙新路過江通道的即將建成,以及未來地鐵14號線的加持,整個六合東部或將完成從仙林大學城、到新港、到龍袍再到六合雄州的高強度學科交叉與產業互動協作大動脈。
這將極大促進整體南京在學科轉化層面的效率、深度和廣度。負重前行,南京六合很快就將藏不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