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市場上發生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市值僅60多億元的中航電測宣布將以174億元收購總資產超1200億元的成飛集團。
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資本市場。等等,殲-10、殲-20這些國之重器的娘家成飛集團,居然被一個小公司給收購了?這是怎么回事?
成飛集團的實力與困境
成飛集團是什么來頭?簡單說,它就是中國戰斗機界的"頂流"。殲-20隱形戰斗機?它家的。
C919大飛機的主要機身部件?也是它家的。民用航空領域的ARJ21支線客機部件?還是它家的。
可以說,無論軍用還是民用航空,成飛集團都是中國航空制造業當之無愧的技術領袖。
但是,成飛集團也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一方面,高端航空裝備的研發需要持續不斷的巨額投入。光是2022年到2023年這兩年,成飛集團就投入了22.12億元進行研發,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另一方面,成飛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9.32%,這意味著它每100塊錢的資產中,有將近90塊錢是借來的。這種高負債率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空間。
成飛集團需要一條出路來解決資金壓力,同時繼續保持技術創新的步伐。而這,恰恰是這次重組的核心原因之一。
軍工資產證券化
這次中航電測以174億元收購成飛集團,可不是一般的并購案例,而是一場國家級的戰略重組。它是注冊制以來深交所金額最高、規模最大的重組項目,堪稱軍工資產證券化的里程碑。
回想十年前,誰能想到殲-20這樣的國之重器背后的研制主體會在A股上市?那時候,軍工資產都是保密封閉的代名詞。
這次重組背后,是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央企證券化率提升政策在推動。
通過這種方式,成飛集團可以借助資本市場力量,一方面解決高達89.32%的負債率問題,另一方面獲取持續研發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能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
這種軍工核心資產的證券化,不僅是資本市場的一次盛宴,更是國家軍工發展戰略的重要棋子。通過市場化機制,讓這些高精尖企業獲得更加充足的發展動力,最終服務于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大局。
同一控制下的蛇吞象
現在來到最讓人費解的部分:市值僅60億元的中航電測,是如何收購總資產高達1217億元的成飛集團的?
答案就在"同一控制"這四個字上。
中航電測和成飛集團都是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企業,這次收購本質上是航空工業集團內部的資產重組,是"A控A"的模式。正因為如此,這次交易并不觸發借殼上市的條款,可以順利進行。
具體操作上,中航電測通過發行20.86億股股票(定價8.36元/股)完成了這次收購。交易完成后,航空工業集團對重組后公司的持股比例將升至78.07%,牢牢保持對這些核心軍工技術的絕對控制權。
這種"A控A"的模式,實際上為后續國企整合提供了范本。類似的案例已經有不少,比如中直股份的直升機資產注入、中航電子吸收合并中航機電等。這種模式既能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又能保證國有資產的整體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軍工龍頭的資本吸引力
當這個收購消息公布后,資本市場沸騰了!中航電測的股價在短短9天內暴漲了400%,市值從60億元飆升至412億元。這種瘋狂的表現,充分說明了市場對軍工資產的渴望程度。
為什么投資者如此熱捧?一個重要原因是稀缺性。重組后的中航電測將成為A股市場上唯一擁有四代機整機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這種稀缺性是無法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原因是業績的確定性。根據行業數據,殲-20的產能每年預計增長15%以上,這意味著公司未來幾年的訂單是有保障的。在不確定性充斥的市場環境中,這種確定性的成長顯得尤為珍貴。
如果對標同樣是戰斗機制造商的中航沈飛(市值約1300億元),成飛集團的營收規模是其1.6倍,那么重組后的中航電測市值有望突破1800億元,成為A股軍工板塊的新龍頭。
軍民融合的深度實踐
重組不僅是簡單的資產整合,更是技術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成飛集團擁有世界一流的數字化設計和復合材料技術,而中航電測則在航空電子系統方面具有優勢,兩者結合將產生"1+1>2"的效果。
重組后,雙方計劃共同建設智能工廠,推動航空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這意味著從設計、制造到維護的全過程都將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效率和質量。
根據預測,這種整合可能將研發周期縮短15-20%,生產效率提升約25%,極大地加快新型號從概念到交付的速度。
在產業布局上,四川成都、綿陽等地的航空產業集群將整合為"三機協同"的生產體系,即殲-20、運-20和直-20三大國之重器協同發展。這三大平臺2023年產值已接近500億元,未來五年有望實現年均12%以上的增長。
同時,公司還將承接C919機頭、AG600水陸兩棲飛機等民用訂單,進一步優化軍民品收入比例,從目前的4:6進一步向均衡方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C919已獲得超過1000架訂單,未來10年產能計劃逐步提升至每年150架,這將為成飛集團帶來穩定且可觀的民品收入。
這種軍民融合的深度實踐,既能充分利用軍工技術的尖端性,又能通過民用市場擴大規模效應,降低綜合成本,實現良性循環。軍民兩用技術的協同開發可使研發投入降低約30%,大幅提升資本回報率。
隨著國際航空市場的復蘇和國產大飛機的放量,重組后的公司預計在2026年營收有望突破1500億元大關,真正成為國際一流的航空裝備制造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