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致殘和致死的首要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約占我國全部卒中人群的70%。根據當前治療指南,靜脈溶栓治療后24小時內需對AIS患者進行37次的密切監測,以及時處理腦出血等并發癥風險和藥物反應。
監測次數是不是必須要高達37次?今天發表于《柳葉刀》雜志上的文章《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后,最佳監測試驗》給出了新的答案,在第11屆歐洲卒中組織會議上引發關注。
這一結論來自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克雷格·安德森特聘教授/宋莉莉特聘研究員團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維克多·烏魯蒂亞教授團隊與中國醫科大學、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隋軼教授團隊的聯合研究。研究覆蓋8個國家114家醫院共4922例患者,結果表明,對于低風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將傳統監測頻率減半至17次不僅安全可靠,還能顯著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結論主要針對接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療的低風險患者。對于接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療的低風險患者,將生命體征和神經功能檢查頻率減半,既不會影響治療效果,也不會阻礙功能恢復。
如何界定誰是“低風險患者”?宋莉莉介紹,在當地臨床指南規定的時間開始溶栓后2小時內臨床穩定,且NIHSS評分
克雷格·安德森團隊建議盡快將這一針對低風險患者的低強度監測方案納入臨床指南,讓更多醫療系統和患者受益。
“通常需要2到3個臨床試驗,研究結論才會被納入指南中的‘強烈建議’,而我們這一大型跨國研究是獨一無二、很難復制的。盡管如此,我仍然非常有信心,或許建議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的研究結果未來很可能會被納入所有國家的臨床指南。”他說。
2024年初,克雷格·安德森和宋莉莉全職加入復旦大學,創建了復旦大學類腦院國際臨床試驗與轉化醫學中心,希望打造一個全球腦健康領域的頂尖臨床研究機構,通過整合跨國臨床試驗資源,縮短醫療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轉化周期,為腦血管病等領域患者提供更快的治療解決方案。
團隊未來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是建設全球性科研合作平臺“ACT-GLOBAL”,計劃聯合40個國家約400家醫療機構,構建標準化臨床試驗數據庫與智能分析系統。該平臺通過統一研究協議、共享患者隊列數據和實時監測系統,以模塊化的試驗設計,允許不同國家同步開展研究分支,在確保數據質量前提下實現成果批量產出。
“OPTIMISTmain項目六年磨一劍,正是全球臨床試驗效率困境的縮影。”克雷格·安德森指出, “ACT-GLOBAL平臺將開創智能臨床研究的新紀元——有望同樣時間產出5-10倍的研究成果。” 據估算,該平臺將有望實現多中心臨床試驗效率提升40%,使同類研究周期比傳統的縮短30%。
“這個平臺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科研范式的變革。我們將打破地域限制,推動臨床研究從‘單點突破’向‘系統解構’的范式轉變,讓更多患者能第一時間受益于最新醫療成果。”宋莉莉介紹,平臺計劃2025年完成首期建設,將逐步形成每年支撐10項以上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運作能力。
(通訊員 曾譯萱、殷夢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