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網絡熱議一個話題:惡名昭著的美國雇傭兵組織——莫扎特集團的部隊,再次現身烏克蘭戰場:5月19日,俄方宣布在扎波羅熱附近的新安德烈耶夫卡地區,成功摧毀了一個連的外國雇傭兵,擊斃23人,俘虜7人,其中有英國和加拿大公民,相關資料則顯示,他們屬于美國私人安保公司——莫扎特集團——的雇傭兵。
烏戰爆發之初,兩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退役上校:作為記者現身烏克蘭的前美國中央司令部特戰部隊副司令米爾本、以及在烏克蘭經營了三十多年媒體及營銷項目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貝恩,2022年3月,共同創立了一個雇傭兵組織——“莫扎特集團”,征召北約的退伍老兵入烏參戰。
“莫扎特集團”的命名,在國際社交媒體上,一直被視為對俄羅斯私人武裝瓦格納集團(PMCWagner)的直接模仿,暗示兩者在烏克蘭沖突中的對抗關系。其成員主要由北約國家退役特種部隊人員構成,包括美國、英國和瑞士的軍事專家,招募時特別注重火力支援與無人機操控能力。資金來源則被指依賴北約國家富裕的烏克蘭移民群體,并通過貝恩設立的“人道主義基金”進行掩護性籌款。
盡管莫扎特集團宣稱以人道主義援助、平民疏散和軍事訓練為核心任務,但俄羅斯及部分國際觀察指出,該集團實際從事戰場偵察、破壞行動及西方武器測試,成為烏克蘭戰場上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存在。
俄羅斯媒體進一步指控莫扎特集團參與非法人體器官交易網絡,并負責在頓巴斯地區測試美國新型武器。盡管米爾本否認與五角大樓的直接關聯,但集團成員的高規格美軍背景及其與烏克蘭軍情總局的合作,暗示其行動可能具備西方國家的間接支持。
莫扎特集團的活動模式常被類比美國黑水公司(現Academi),后者因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濫殺平民丑聞臭名昭著。兩者共性包括:依托政府背景的“私營”外殼、高機動性的小規模作戰單元,以及游走于國際法邊緣的行動權限。不同之處在于,莫扎特更強調“混合戰”特性,即通過媒體宣傳強化其人道形象,同時隱秘服務于戰略目標。
不過,自誕生之日起,莫扎特雇傭兵部隊,就充滿了爭議。莫扎特集團最為公開的活動,包括為烏軍提供短期作戰訓練,內容涵蓋狙擊、戰術機動和武器操作等,但英國媒體都曾披露其課程周期僅5至10天,遠低于常規軍事訓練的6個月標準,暴露出訓練質量與實戰需求的脫節。而且,該集團聲稱承擔平民救援任務,但其裝甲車在基輔控制區對“可疑車輛”無差別開火的行為,也引發了對人道主義旗號的質疑。
此外,莫扎特集團雇傭兵積極參與的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戰役以及巴赫穆特戰役,最終都是以烏軍的慘敗收場,這對莫扎特集團的打擊,也是非常沉重的,以至于烏克蘭網絡上都有人開始指責,烏軍之所以丟掉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這個城市群,就是因為莫扎特雇傭兵導致大批烏軍投降造成的。
結果,莫扎特集團在網絡上聲譽掃地,其高級指揮官迷戀于在大后方擺拍、基層雇傭兵忙于酗酒、泡妞的新聞相繼曝光,集團的收入受到極大的影響,并最終導致兩位創始之間的矛盾大爆發:米爾本多次受到其伙伴和西方記者的批評。他被指控酗酒、對烏克蘭當局惡語相向、財務欺詐和挪用通過慈善平臺籌集的資金。
結果,2023年2月,俄羅斯瓦格納部隊在巴赫穆特打得威風八面之際,米爾本卻直接宣布“莫扎特集團”關門大吉,徹底結束了該雇傭兵組織在烏克蘭戰場的存在。不過,他本人,并沒有離開烏克蘭,而是一直在努力重建新的雇傭兵組織。
現在,據俄方的消息顯示,莫扎特集團已經死灰復燃,其雇傭兵已經出現在庫爾斯克和別爾哥羅德邊境線附近。這次,莫扎特集團在扎波羅熱地區被團滅一個連隊,只能是說:對北約雇傭兵恨之入骨的俄軍,現在已經盯上了莫扎特集團,在努力爭取再次將這支雇傭兵部隊打出烏克蘭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