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有些歷史,即使我們不去提,它依舊壓在人們心上,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抗戰,就是這樣的歷史。
1931年,日本打響了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從“九一八”開始,到1945年投降,整整14年,中國成了這場戰爭在亞洲的主戰場。
日本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不只是戰爭,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浩劫。
在東北,有這樣一個老人,名叫王志清。他年輕時是個礦工,1932年,他親眼看著關東軍進駐撫順。那時候他才20歲,說不上什么民族情緒,只是知道“鬼子來了,家就不是家了”。礦井里的管理一下子換成了日語,產出的煤被源源不斷運往日本。一天干十六個小時是常態,稍有怠慢就挨鞭子。
撫順煤礦,在日軍占領時期,共被掠奪煤炭2億噸。而這,只是整個資源掠奪的冰山一角。敵軍在整個華北、華中設立數十處軍用工廠,瘋狂搜刮鐵礦、銅礦,連河流里的砂金都不放過。1934年一年內,僅通過大連港,日本人就運回大豆200萬噸,占了東北年產量的一半以上。
資源掠奪是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痛。比如,1942年,河南大旱。蝗災、饑荒、瘟疫接踵而至,百姓吃樹皮、吃觀音土。災荒本就是天災,可問題是,當地糧倉里的口糧,在災前早已被日軍征走,百姓手中所剩無幾。這是戰火衍生出來的次生災害,卻更讓人絕望。
我們都知道南京大屠殺,但在那之外,還有太多無名的血腥場面,被歷史塵封。
廣西的平樂,有個叫陳阿毛的老人,活到九十多歲,他晚年常說自己“從死人堆里爬出來”。1939年冬,平樂被日軍攻占,他的村莊被圍,槍殺、放火、輪奸,三光政策執行得徹底。老人當時躲在牛棚,眼睜睜看著哥哥被活活燒死。村里本有兩百多戶,戰后只剩下不到五十人。
南京大屠殺死了30萬人,可整個侵華戰爭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這是中方學者依據人口普查和資料估算得出的數字。
戰爭不只奪走生命,更摧毀希望。中國約321.56萬官兵傷亡,陣亡132萬余人。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而更惡毒的,是日本的化學和細菌戰。731部隊——這支專門從事人體實驗的魔鬼軍團,至今聽來都讓人毛骨悚然。一個叫李志安的山東農民,在1950年代控訴過,他在1939年曾被抓進731實驗場,活體試驗用的是他的村民。有人被凍傷實驗折磨致死,有人被注射細菌病毒當場斃命。這些記錄,今天仍存于哈爾濱731罪證陳列館。
除了肉體的痛苦,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摧殘。
在華北淪陷區,日本人設立了大量偽政權,比如“華北自治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強行推行“皇民化”教育。學校教科書換成日文,孩子們被逼學習日本歷史、日本天皇的圣訓。
四川人陳平1941年隨父母遷至北平,他后來寫道:“課堂上念的是日文,唱的是《君之代》。日本人說我們是‘新東亞的一員’,可我們誰都知道,我們是奴隸。”
文化侵略甚至滲透到家庭生活,電影、報紙、廣播都被控制。日軍還故意在街頭分發毒品,用“慰勞”之名誘導青壯年染上鴉片。
一個民族的希望,就是下一代的覺醒和傳承。而在日軍占領下,這一切都在被系統地抹殺。
這筆賬,按理說,是永遠都該算的。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中國最終選擇了放棄戰爭賠償。
這不是因為日本有多誠懇,也不是因為中國原諒了對方。而是,被迫的現實與政治考量。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政府最初確實是想索賠的。
《蔣介石傳》記載,當時中國估算的損失是313億美元(按1937年幣值),折合今天約5000億美元。其中東北地區的日本資產價值超過150億美元。蔣介石曾公開表示:“凡日本在中國之財產,當歸我有。”
可現實是,美蘇英法等大國對戰后安排有著絕對的話語權。美國開始時支持對日重罰,但隨著冷戰局勢迅速升溫,美國不愿日本變成蘇聯的盟友,于是轉而扶持日本。
1946年,中國拿到的僅是30%的先期補償,約2000萬美元。再往后,美國施壓舊金山會議,要求各國放棄索賠。蔣介石雖嘴上說“困難”,可最終依舊點頭妥協。1952年簽署的《日華和平條約》中,僅一句話:“主動放棄索賠”。
蔣介石還在與菲律賓總統特使談話中聲稱:“日本戰敗后已是國窮民困,不宜再加重其負擔。”此言一出,日本方面感恩戴德,稱蔣為“親日派老朋友”。這種姿態讓人五味雜陳。
到了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恢復邦交。鄧小平主持談判時,日方曾拿出臺灣簽署條款說事,聲稱中國已放棄賠償。周恩來當場駁斥:“那是別人慷慨,我們不認。”
但最終,中國依舊沒有向日本提出賠款。
為什么?這次理由更加沉重。
周恩來在會議上說得很直白:“中國人民吃過那種苦,不愿讓日本人民再背負同樣的苦。”毛主席也曾說,“讓歷史留給歷史,我們著眼未來。”
在中國領導人看來,賠款的錢不是從日本政府口袋里來的,而是從普通日本百姓的飯碗里挪的。中國自己苦過,不愿再讓別人受那樣的苦。
這種選擇,是大國的克制。但同時也為后來的誤解埋下了伏筆。
日本戰后對東南亞國家賠償,大多是“技術援助”或者物資替代。對印尼、越南等國,送的多是翻新過的老設備,而非真正的經濟賠款。中國如果堅持索賠,估計也是類似下場。
更重要的是,中國選擇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放棄賠款,不等于忘記歷史;不索賠,是為了在東亞地區構建新的格局。只是,這種“高風亮節”,并不總能被對方理解。
我們今天回顧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向誰索要什么,而是要記住自己曾經歷過什么。
日本至今仍有部分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淡化731部隊的罪行。這不是記憶的喪失,而是有意的選擇性失憶。
中國沒有向日本索賠,是基于國家利益的權衡、人民情感的體恤。但這并不代表日本因此無罪,也不代表歷史可以一筆勾銷。
有人說,中國吃了虧。但我想說:真正的強大,不是把傷痛變成仇恨,而是能以清醒的眼睛、沉穩的姿態,繼續前行。
抗戰那一代人已經老去,他們的講述,是我們今天仍然能聽到這段歷史的唯一渠道。那些未曾賠償的數字,那些被火燒的村莊,那些在寒冬里死去的孩子,那些在實驗室里被注射病毒的青年……他們沒有等來賠款,卻用生命記下了我們不能忘記的事。
今天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記住。因為忘記,才是最大的背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