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軍進行了一次統一大整編,將眾多野戰部隊按區域劃分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
次年1月,中央考慮到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平津戰役即將結束,各部將會有新的作戰任務,再按地域來命名明顯有些不合適,便再次進行整編,按照數字順序定為第一至第四野戰軍。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次變動華北都未能列于其中,即在官方層面,從來沒有過“第五野戰軍”這個說法。規范來講,華北的野戰部隊其實是華北軍區所轄的三個野戰兵團。
這就很奇怪,西北只有兩個兵團,華北無論兵力、管轄區域、財政情況等方面都勝之,為何西北能成立野戰軍,華北卻沒有呢?
一、華北無,晉察冀卻有
華北的主要前身為晉察冀,在野戰軍相關事宜上,華北比較“落后”,晉察冀卻很前衛,其不僅成立過,還一次成立兩個。
1945年8月11日,中央發布《關于日本投降后我黨任務的決定》,要求各大根據地應迅速集中武裝力量,準備改造成正規兵團,脫離分散游擊的狀態。并提出正規兵團的兵力數量應占到武裝人員總數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
這其實就是鼓勵各個地區組建野戰軍,為即將到來的正規化戰爭做準備。在此指示下,晉綏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等紛紛成立,而晉察冀更顯突出,一次就成立了倆。
晉察冀第一野戰軍下轄冀察縱隊、晉察縱隊、冀中縱隊、冀晉縱隊,司令員由聶榮臻擔任。
晉察冀第二野戰軍下轄第一縱隊、熱遼、冀東、冀察、冀晉和冀中縱隊,司令員由蕭克擔任。
作為抗戰時期的模范根據地,晉察冀確實兵力雄厚,但這兩個野戰軍卻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最嚴重的是其并未形成統一指揮機構。
第一野戰軍是聶帥和軍區機關領導,第二野戰軍是蕭克、程子華、羅瑞卿指揮。但在兩個野戰軍之上,還有晉察冀來統一管轄。
這就意味著,晉察冀的地方武裝與野戰部隊并未分開,野戰軍跟軍區的訓練、保障、后勤等仍在一塊。如此,實際作戰時,必然會有重疊,影響到野戰軍的效率。
或許晉察冀高層也感覺既然沒有實質改變,就無需多設一層機關,僅僅一個多月后,晉察冀兩個野戰軍都被撤銷,部隊由軍區直接指揮。
1946年6月,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晉察冀再次成立野戰軍,蕭克出任司令員,下轄一、二、三、四這四個縱隊。
然而,這次組建時間也不長,接連幾次被傅作義擊敗后,晉察冀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還是由軍區直接指揮。
后來朱老總來到晉察冀整頓,認為晉察冀陷入被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兵力未集中,統籌方面有很大問題。因此力主再次組建野戰軍,由楊得志出任司令員。
不得不說,老總就是老總,經過整訓后的晉察冀野戰軍實力得到質的飛躍,通過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重獲戰場主動權,逐步占據上風。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留守的晉冀魯豫軍區合編為華北軍區,晉察冀野戰軍未能順勢轉為華北野戰軍,從此番號消失,三個野戰兵團還是直接受華北軍區指揮。
若說實力,華北還是能成立野戰軍的,為何卻沒這樣做呢?
二、華北未成立野戰軍的四大原因
追根溯源,華北(晉察冀)沒能將野戰軍延續下去,還是被抗戰結束時的裁軍給傷了元氣。
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曾約定裁軍,在1946年初簽署了《關于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軍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要求國民黨部隊縮編為90個師,我方部隊縮編為18個師,其余武裝人員一律撤裁。
國民黨鉆了漏洞,《方案》只約定是90個師的編制,卻并未約束1個師的規模,所以他們就專門裁去“雜牌”,大部分中央嫡系則將“軍”改為“整編師”,實際戰斗力沒有下降。
我黨這邊也看出蔣介石沒有和平的誠意,因此大部分根據地沒有嚴格裁軍,只是復員老弱、減去冗余機關,訓練戰備絲毫沒有落下,唯有晉察冀是個例外。
中央在1946年3月向各大解放區下達命令:“第一期于三個月內精簡三分之一,第二期再精簡三分之一,除東北及熱河外,其他地區如數復員。”
出于和平大意,中央必須要表這個態,但各戰略區負責人跟國民黨打了這么多年仗,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做出反應,比如華中粟裕就一直在努力招兵,后來戰爭爆發就能及時發起反擊。
而晉察冀一把手聶帥對局面過于樂觀,真真正正做到了裁軍三分之一,原先的9個縱隊只剩4個,32萬武裝人員僅留20萬左右。
結果呢,1946年6月國民黨就發動了解放戰爭,聶帥在短短三個月里裁得又快又猛,導致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都無法組織充足的兵力,憾以失敗告終。
高手過招,一步之差就會步步受制,因為裁軍太猛,晉察冀長期都在傅作義手上吃虧,使得迅速殲敵、大量爆兵的情況都未出現,也就是華北無法成立野戰軍的源頭了。
另外,晉察冀在抗戰時期為了生存遺留下的歷史問題,也是主因之一。朱老總前去晉察冀整頓時,就用一句話指出了弊端:吃飯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華北地區多平原,日寇侵華時可以倚仗機械化長驅直入,位于一線的晉察冀根據地很難阻擋。為了生存,我方指戰員只能選擇化整為零,與日寇周旋的同時伺機發展壯大。
但這樣一來,晉察冀八路軍就習慣了游擊,思維、作戰方式等方面會逐漸固化,等解放戰爭轉變為大兵團正規戰時,就很難第一時間適應。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晉察冀在抗戰期間各單位都比較分散,這樣能避免被“一鍋端”。而這些分散的單位在編制方面可沒有落下,一些小股部隊都有自己的后勤部,這是為了提供伙食、醫療、運送、訓練等方面的保障,擁有這一套體系,只要不是被敵人全殲,那就還有再建的機會。
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支軍隊也是如此。多出這么多后勤人員,勢必要壓縮一線戰斗人員的配比,真遇到大規模作戰,先天就吃了虧。這也是朱老總所說的“吃飯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此外,華北沒能組建野戰軍還跟自己沒有主力部隊有關。想成為野戰軍,必須要有強力兵團,想成為強力兵團,必須要有主力軍,華北(晉察冀)很難挑出這樣一個主力軍。
晉察冀的發展離不開兩個人——聶帥、楊成武,但客觀來講,這對開國將帥更擅長于建設發展,而非軍事指揮。他們很難像其余野戰軍那樣帥、將、兵逐次培養,部隊的整體戰斗力就較難提高。
縱觀晉察冀能打的將領,當以楊得志、郭天民、鄭維山為先。可楊得志是晉冀魯豫來的,且老部隊很快被調回晉冀魯豫,沒有趁手的部隊;
郭天民因張家口失利頂撞上級,被調到二線軍區當司令員,無法帶主力縱隊,后來干脆安排去配合劉鄧作戰了;
鄭維山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二線軍區,還是朱老總來整訓后才開始擔任三縱司令員。這個時間已經很晚,部隊的作風、行為方式等,在楊成武手下大概已定型,很難再發生質的變化。
最后就是整體的戰略目標已發生改變。在華北軍區組建之際,中央駐地已轉移到了西柏坡,如此一來聶帥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毛主席等首腦的安全,以及將來接管大城市的建設問題。
平津戰役結束后,中央就開始籌備新中國成立的相關事宜,由于平津地區國民黨還遺留了很多特務、破壞分子,必須有一支部隊在此確保局勢穩定。
1948年12月,平津前線司令部成立,聶帥兼任了平津區衛戍司令,后來北平的城市接管、肅清特務等工作,主要也是華北軍區在負責。
1949年6月,華北20兵團進駐天津市,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是聶帥,接受檢閱的部隊也大多來自于華北。1950年11月,以原第20兵團機關為基礎,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領導機構。
從這些方面來看,整編野戰軍之時,中央就已經做了長遠規劃。將來會讓華北軍區肩負拱衛中央的重擔,這也是華北沒能成為第五野戰軍的一大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