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群來自山東聊城東阿的掛職干部,滿懷著對先進經驗的求知欲,踏入了招遠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高明久耳邊回響著縣委王啟讓書記的談話:“掛職是鍛煉,是培養,是提高。要通過對先進地區的考察學習,找出我們的差距,把人家的好經驗帶回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本以為只是進行一次常規的學習交流,卻未曾料到,在這里,他們將經歷一場觀念與發展模式的巨大沖擊。他們在日記中寫下:“兩地之的差距不在一個方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環境影響人的思維觀念,人的觀念又反過來影響經濟的發展。差距,就是由兩地經濟環境的不同所決定的。”
這段塵封在歲月中的記憶,在一通電話后被重新喚醒,當年的掛職干部再次踏上招遠,心中感慨萬千。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招遠往昔的輝煌,更是一個時代超前理念的鮮活例證。
震撼第一課:政府放手,百姓自主
1994 年的三秋時節,聊城東阿的干部們忙得焦頭爛額。催收催種、棉花收購、層層動員,各項任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而此時的招遠,卻呈現出一幅截然不同的 “反常” 景象。沒有召開大會小會,沒有干部下鄉催促農事,招城鎮欒鎮長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老百姓不比咱會種地啊?他們自己的地,自主經營。有些計劃指標,鎮上發個文件,指標下達到村,由他們自己鼓搗去吧。最多由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過問一下就行了。”
彼時,招遠的農業早已擺脫了傳統的 “面朝黃土背朝天” 模式。招遠市農委主任在介紹全市農業概況時說,我們實行的是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模式。走的是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農養加銷一條龍的路子。每個蘋果能賣到 5 元,反光膜技術得到廣泛普及,“萬字號” 養殖基地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這些對于聊城東阿的干部們來說,如同聽天書一般,令他們直呼不可思議。
震撼第二課:不搶鐵飯碗,爭當企業家
更讓來自西部的干部們感到困惑的,是招遠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在那個年代,大學畢業生們大多擠破頭想要進入工商、稅務等部門,謀求一個穩定的 “鐵飯碗”。然而,招遠的大學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在分配工作時,他們找書記鬧著要去鎮辦企業,他們說:“我們學得的知識,服務社會,可以有適合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們到企業用有所長,干上幾年,豐富點經驗,積累點資金,可以自己創辦企業,當老板。為什么非得去那些單位呢?”
這樣的回答,讓習慣了 “鐵飯碗” 思維的聊城干部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正是這種敢闖敢干的基因,深深扎根于招遠人的心中,使得招遠誕生了如黃金集團、燈具專業村(后夼村)等眾多行業標桿,成為全國縣域經濟中的 “隱形冠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震撼第三課:環境意識超前
此前,聊城干部為改善伙食走遍整個招遠城,卻連一個小吃攤的蹤影都沒見到,最后沒辦法在一家飯店吃了幾個包子。吃飯間詢問,給出的答案是:“沒人干那小敲小打的活,再說煙熏火燎污染環境,環保局也不允許。”這看似無奈的現狀背后,實則蘊含著招遠人超前的環保意識,而這種意識,也為如今生態經濟的蓬勃發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三十年后再回首:招遠經驗為何依然閃耀?
三十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如今的招遠,憑借著黃金產業的雄厚實力、蘋果品牌的卓越影響力以及民營經濟的蓬勃活力,充分證明了這份超前思維所具有的長遠價值。
三十年的歲月變遷,招遠人或許早已對自己的 “超前” 習以為常,然而他們可能并不知道,曾經的這份敢為人先的魄力,成為了無數地區仰望和學習的標桿。這份榮耀,屬于每一位為這片土地辛勤耕耘、努力奮斗的招遠人!
回望歷史,致敬變革;立足當下,續寫傳奇——這,就是招遠!
歡迎點贊轉發,
讓更多招遠人看見家鄉的驕傲!
生活在招遠,關注我們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