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留學生裴慧恩受邀在江蘇鹽城參加文旅活動。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題:兩代人“中國情”——北大韓國留學生的追夢之旅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30多年前,兩位熱愛中國文化的韓國大學生來華研修,從此與中國結緣;30多年后,他們的女兒又在中國學成,成為中國發展的見證者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夏日,未名湖波光粼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留學生裴慧恩在湖畔談起家中兩代人來華追夢的奇妙緣分。“我希望沿著父母的足跡,一生探索中國。”她說。
1989年,為促進中韓語言學習及文化交流,韓國高麗大學編寫出版了首部《中韓辭典》。為紀念此事件,該校之后組織一批學生赴中國研修,其中就包括裴慧恩的父母。
裴慧恩說,父母在大學期間就參加了中國文學相關社團,對中文很感興趣。來中國后,兩人又分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此次中國之旅也讓他們結下緣分,組建家庭,對中國的感情也更深。后來,他們還和北外教師合作為中國學生編寫了韓語教科書《韓國語入門》。
從小聽父母講述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看中國的書籍和影視劇,也讓年幼的裴慧恩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父母影響下,我一直對中國有著很熟悉、很特別的感覺。我想我必須去中國看看。”她說。
2013年,裴慧恩如愿來到中國,成為北外的一名留學生。校園書店里,她再次看到父母曾參與編寫、從小她反復閱讀的《韓國語入門》。陳舊泛黃的書頁,讓回憶涌上心頭。“這本書讓我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父母一樣,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為兩國民間友好作出貢獻。”她說。
為此,本科畢業后,裴慧恩決定繼續在北大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她開始廣泛接觸中國文學藝術作品:余華的《活著》、路遙的《人生》等小說,《四世同堂》《茶館》等話劇,都讓她癡迷不已。“文學作品、藝術舞臺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看到中國社會變遷和時代風景。”她說。
而深入四川、河北等地鄉村的社會實踐,也讓裴慧恩真正走進了鄉土中國。在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裴慧恩與同學們一戶戶走訪村民,研究如何通過挖掘利用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改善村民的生活。在老師指導下,他們與村民們共同打造鄉土文化節日“大巴山花田藝穗節”,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往觀景。
“與村民交流,讓我更了解中國和中國農民。中國的鄉村生態資源豐富,村民都很熱情,對土地和家族歷史有著很深的感情,這些都值得珍視和保護。”裴慧恩說。
身處百余年歷史的北大,也讓裴慧恩時刻感受到濃厚的歷史韻味與文化氣質。“這里有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幾代師生都曾在此工作生活,我們每天在這里進行學術討論,我深刻感受到,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代人的責任。”
北大讀博期間,裴慧恩選擇將“中國的元雜劇在韓國的接受與發展”作為論文方向。她觀察到,《趙氏孤兒》《竇娥冤》等中國元雜劇經改編在韓國上演后廣受歡迎。她認為,話劇、音樂劇、電影等人文藝術的交流合作及受眾研究,對增進中韓關系及民眾理解至關重要。
每逢假期,裴慧恩喜歡帶著母親去中國各地旅行。她將留學經歷和旅行感受寫成文字,用優美筆觸表達對中國的熱愛,她還獲得了2024“熊貓杯”韓國青年感知中國征文大賽特等獎。
去年11月起,裴慧恩受邀為韓國一家媒體撰寫有關中國的專欄。她將專欄的名字命名為“中國印象”。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鋼園、泡泡瑪特……在她筆下,中國充滿現代感和藝術感。
她還計劃在韓國出版一本書,專門介紹中國城市鄉村的千姿百態。“我想讓大家知道,北京不僅僅有長城、故宮和頤和園,還有798、郎園、首鋼園等新的文化地標。”她說。
“從長白山到海南島,從桂林山水到張家界、內蒙古,我和媽媽共同體驗著中國的多樣風貌以及各地美食。”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媽媽至今還能清楚記得,30多年前她懷著熱情從上海坐火車去北京,窗外是滾滾的長江水,而我也在用心感受從父母那里聽到的中國偉大的歷史和文化。”
新的記憶正在鐫刻,新的夢想正在延續。“我們的中國旅程沒有停止,仍是‘進行時’。”裴慧恩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